富田古镇——赣派建筑和庐陵文化的结晶(下)

富田古镇

2020-12-06
来源:古建家园 作者:一念执着 0   |   1

  富田镇区古聚落群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居住着匡、王、文三大姓氏,于宋代先后开基,各姓均建有总祠、分祠和房祠。

  匡氏除总祠崇孝堂外,还有8座分祠。王氏除总祠诚敬堂外,还有7座分祠。文氏总祠始建于元代,文忠公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乾隆年间再次扩建,现仅存基址。

  祠堂绝大多数融书法、绘画、雕刻于建筑之中。

  富田古镇传统民居古朴素雅,且多为砖木结构,其青砖灰瓦、硬山式马头墙,是典型的庐陵建筑风格,建筑的跺头、檐口、门额、厅壁、窗棂等处还有雕刻和绘画。庐陵民居主要有天井式、天井院式和无天井院式三种类型。天井院式实际上是原天井式的变体,这是赣中吉泰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在钓源、陂下等传统古村都较常见。

  天井院式住宅是富田古镇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南方由于天气炎热潮湿的缘故,传统民居大都设有内天井,以起通风和采光的作用,此外对营造私人空间和防盗也有很好的效果。

  天井院式民居与传统的天井式民居有很大不同,这类民居不把天井设在里面,而是把天井推到屋外,改造成天井院的形式。其主屋的平面形式大都为“一明两暗”三开间。明间为厅,暗间为房,左右两侧房间对称。通常在进深方向通过“太师壁”把明间隔成前厅和后厅两部分,前厅宽大,后厅较小。两侧房间则根据实际需要隔成两至三间,所以称之为一厅四房或一厅六房。主屋前就是天井院,此类天井较为狭长,外部围墙很高,有的甚至与建筑前檐高度相齐,在围墙上部大都会开一排类似三角形的小窗。这种把天井外推的做法避免了传统天井飘雨和潮湿的缺点,且对附房的通风、采光不会造成影响。

  而富田古镇入门的门楼也是赣中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富田古镇的门楼有着独具一格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既保存了庐陵传统建筑的特征,又与民间艺术、宗族文化、伦理道德等巧妙结合。富田古镇门楼众多,有的村落多达十余座,是一道亮丽的景观。

  作为一座拥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这里还是很多名人的故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文天祥了。

  文丞相祠始建于公元1287年,是全国最早的一所祭祀文天祥的专祠。文天祥就义后,元朝廷为了笼络汉人,在富田老街靠河处建了一座文丞相祠,又名大忠堂,坐北朝南,后墙临富水河,祠门临街,将右侧的一排店铺划归文姓掌管,以供祠祭。元仁宗帝于公元1312年敕建专殿祭祀文天祥,元末毁于草寇兵匪之祸;元龙凤年间,吉安佥事李敛冰恢复重建,并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进行改扩建,清顺治年间再次毁于闽粤山匪;清康熙年间,文氏后裔筹资重建文丞相祠,当时祠堂匾额上“文丞相祠”四字为探花王龙文所题,牌坊上有一副对联:“衣带空存,留取丹心还大造;幅巾肃拜,愧无籍手见先生。”雍正元年,文从伟等人筹款重修,在祠前街建有跨街石坊——状元坊,两边各立一块石碑,上刻“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探花王补题“文丞相祠”青石板祠堂堂额一块,现存文氏宗祠内。1927年“东固暴动”期间又被工农革命军误以为地主豪绅的店房而烧毁。

  文丞相祠历史上饱受磨难,三建三毁。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堂被拆毁,石刻门匾保存完好。2014年为打造文天祥正气文化承载平台,在原地按原貌原规划复原文丞相祠,占地1036平方米,为二井三进式结构,祠馆结合,祭祀成列。2016年6月陈展对外开放,作为传承庐陵文化、弘扬正气精神的一座新殿堂,成为富田景区新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