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古镇,一个充满诗意的古镇(下)

平远古镇

2020-12-06
来源:印象毕节 0   |   1
  数十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在弯弯曲曲的河流上弓着脊梁,承载着人来人往。桥名文化底蕴典雅,烟雨桥、丁公桥、凝香桥、凉浆桥、仙踪桥、卷云桥、宾兴桥、东升桥、归园桥、玄真桥、夫子桥、映月桥、玉潭桥、世隐桥、千度桥、遇龙桥……形成平远古镇小桥流水的众多人文景观。每座桥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等待你去慢慢品读。拱桥倒影水中,水里的半弯圆弧,与水面上的半弯圆弧形成一个圆形的整体,犹如一只只秀美的眼睛,窥探情侣间的亲热举动,倾听温情绵绵的窃窃私语。从桥上走过的人们,也从水中倒立着走过。

  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人们仿佛邂逅了一次前世今生的梦境。临水而建的凉亭水榭、长廊,名字富含诗意:凉浆亭、听风亭、荷风亭、花香亭等等,以及香远榭、益清榭、翰墨轩、春秋轩等,浓郁着唐诗宋词般的韵味。古色古香的廊亭临水美人靠,让人遐想到岁月烟雨里,一位风姿婉约的女子,手执绢丝团扇,羞媚的风姿使人无限怜爱,陶醉了多少游人骚客的相思梦。

  古镇的湖泊河流里虽然没有江南的乌篷船,也没有吴侬软语的温婉唱词,氤氲阵阵的莲叶荷塘中,烟雨桥上那道身穿大红旗袍的隽秀倩影,秀发随风飘逸,撑着油纸伞凝目远方,却是古镇诗意江南最为绚丽的点睛之处。正如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笔下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使人魂牵梦绕的一幅生动画面,在小桥流水间,定格成别人镜头和画夹里永恒的风景。

  古平远城东南西北及小东门的五大城门,永安门,毓秀门,迎旭门,登春门,来爽门,还原了历史韵味的同时,更加庄重大气。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灵秀织金山水里,走出了晚清名臣丁宝桢、岐黄圣手王希仲、地质学家丁道衡、抗战将领程鹏、中宣部长朱厚泽等政界与学界的精英人物。安静的禅修院、厚重的平远楼、孔圣先师的文庙、织金饭店等建筑物,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砂陶工艺一条街的东山脚下错落排列开去,恰似一幅美丽而神秘的山、水、古城画卷,半城山色半城湖。城中溪流纵横,小桥流水人家,既有江南水乡的意境,又具织金本土韵味特色,真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的地方。

  走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镇里,赏着荷塘月色,国人崇尚的儒家的敬、佛家的净、道家的静三教文化元素,在冥冥之中会悄然融入内心深处,使人平添几分虔诚与敬畏,让躁动不安的灵魂,在宗教的思想内涵中得到进一步净化和清修,洗涤铅华,归于宁静。

  在月华如水的夜晚,在东寺晚钟渐渐飘散的余音里,拱桥弓起脊梁,驮起三潭滚月两岸行走的过往,驮起脚步匆匆的牛郎,从七夕走过江南水乡。古镇一个华丽变身,华灯绽放,天上的繁星与古镇的灯火相辉映,湖泊河流通明,明月高悬在天上,在三潭里滚动,整个古镇都沉浸于流光溢彩的古老梦境之中。

  荷塘月色中的烟雨桥上,游人的鞋跟轻轻叩击古朴的青石板,优雅从容,细品慢生活的古镇时光,楼台恍似游仙梦,恰如春江花月夜,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刻,邀几个友人登上迎旭门城楼,用紫砂茶具泡一壶青辉月色,倚窗而坐,看流星滑落进蛙声阵阵的池塘,在静谧的缝隙里凭栏远眺,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那个时代的缩影,古朴倒成了这个时代的一种审美时尚。

  站在迎旭门城楼上,握一支笨拙的瘦笔,写不尽古镇的底蕴内涵,道不出内心深处的无限感叹,只凭身临其境的感官惊艳,在五万多平方米的水域之间,蜻蜓点水般触摸古镇诗情画意的楼台烟雨、小桥流水的沧桑岁月;在雕栏画栋里,捡拾几个浸透岁月烟尘的文字,装裱自己的心窗;剪一节烟霞桥畔雨后的彩虹,打造成一条连接乡愁的项链,挂在梦里情人的脖子上,不负此生的遇见。从此,守一段唯美的情感,遇一人白首,择古镇终老。在浮想联翩的思绪里,渴望梦中的缘分随着蝉鸣蛙声珊珊而至,在东山以东,鱼山以南,收回放牧已久的思念,许你一世缱绻,枕着古镇的温柔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