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我灵魂安放的地方——记胡彬彬教授与江永勾蓝瑶之缘(下)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勾蓝瑶

2020-12-07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吴灿 0   |   1

  2016年10月,在教授的呼吁下,水龙祠壁画第一次研讨会在江永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央美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水龙祠壁画进行解读,一致认定:

  水龙祠壁画是我国南方地区地面建筑中,所见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规模最盛、题材与内容最为丰富和独特的壁画,具有非常突出的瑶族文化与艺术特征,以及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7年4月,水龙祠壁画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召开,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南江永水龙祠壁画研究”开题。

  慕名而来的,还有意大利学者,法国专家。随着它登上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水龙祠壁画获得了世界级的关注。

  但是,在无数个风雨之夜,胡教授都忧心忡忡。因为水龙祠常常有不好的消息传来,比如建筑构件被偷了,墙体渗水了,屋顶漏雨了……

  每去一次勾蓝瑶,胡教授必去一次水龙祠。每去一次水龙祠,他都会感慨一次。一方面,是庆幸,壁画尽管危在旦夕,但主体部分仍旧没有大的损伤;另一方面,是鼓励自己:再努力一点吧,事情兴许就做成了。

  2018年1月,作为湖南省政协常委,胡教授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对水龙祠壁画进行保护。这份提案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9年10月,水龙祠壁画与勾蓝瑶其他古建筑一起,被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金陆续拨付,水龙祠的维修与保护有了经费保障。胡教授连续几年的奔走呼吁,总算有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对勾蓝瑶多次田野考察中,教授还发现勾蓝瑶寨另外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文化现象,例如“牛庄屋”。

  “牛庄屋”是我国农耕文明进程中,在早期居住生活与农耕生产中所形成的传统村落的一种建筑形制,也是“村”和“邑”早期分离的活态见证。

  从原始意义来看,“村”是村落,“邑”是城市。具体在勾蓝瑶,村民聚居区是“邑”,“牛庄屋”是“村”,这是见证“邑”与“村”形成并分离的活态样本。

  此类样本今国内其他区域不存,唯见于勾蓝瑶寨的农田区。其建筑型制为上下两层,下层关牛,上层住人。它建于农田,远离村落,农忙时节居住。当地人在忙完春耕之后,就回到平常居住的村庄里,洗净身上的泥土,由此而形成了勾蓝瑶奇特的“洗泥节”。

  留存至今的传统村落,往往都聚集在丛山峻岭之间,林深草密之处。也正是因为如此,它们才在千百年的岁月流逝中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同化,从而保留了自身的特色,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它们为人类多元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样本。

  对勾蓝瑶的感情,也就是教授对于中国传统村落的感情。从青年到中年,再逐渐步入老年,教授的一生,都在与村落打交道。

  他是发自内心地爱这片土地,爱这些村落,总想着去为她们做些什么。

  他予村落以极大的善意与敬意,村落回报他的,则是那些难以言表的美。

  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心安是归处,此乐有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