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雅岩门村:幽幽古村 珍藏诸多古事(上)

岩门村

2020-12-07
古建中国 0   |   1

  在距离市区45公里左右的僻远山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岩门。这是一个约有300年历史的小村,分百岭垟、龙船坳、岩门3个自然村,属泽雅镇辖区。居住着金、梅、吕、王、黄几个家族,村中有户籍人口603人,163户,以金氏人数为最多。现大部分人外出办厂、经商,留居在整个村里的仅50多人。如此幽静的古村,却珍藏着诸多的古事。

  岩门村四面环山,竹林遍野。相传古时,村庄只是一个山坳,山坳的出口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中间有一道窄窄的石门,仅容一顶轿子通过。清乾隆17年(1752),从江苏吴江因战乱搬迁到泽雅戈恬村的金氏一族,兄弟分居,老大看中了岩门的地形,于是举家迁移于此,在山坳里开荒种粮,敷衍生息。此后不久,邻近村子的梅、吕、王、黄等人家也相继在此落户,并以村落的地形取村名为岩门。

  初秋的一天,在岩门村党支部书记金恩光的带路下,我慕名走进这小小的村落,去访古探幽。

  岩门村的古宫、古屋

  行走在村中弯曲狭长的小路上,一种远古的气息扑面而来。

  村头的“岩门宫”,建于清咸丰年间,已有160多年历史。两进式,两厢房,中间有一方形的天井,天井前是戏台,戏台呈正方形, “鸡笼顶”式,以屏风分隔为“前台”和“后台”,前台为表演场地,后台为演员化装、休息、候场的场所,戏台上方瓦当整齐、美丽,檐下桁枋“牛腿”上雕刻着不同题材的戏剧人物,还有很多的瑞禽祥兽,两旁的柱子上写着楹联,只是因时间的打磨,字迹已模糊不清了。

  100多年来,这“岩门宫”,这戏台,上演的一出出剧目,给全村的男女老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村民们每逢婚嫁生子,节庆祝寿,请戏班唱上一出,给喜事增添着欢乐气氛。这一方平台,承载着乡村中的文化,也记录了乡村的娱乐生活呢!

  我沉醉在眼前的景物之中。站在这保存完好的“岩门宫”里,我仿佛看到前方的戏台上,正在演出精彩的节目,台下,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一个个翘首观看,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

  沿着村间小路继续前行,不远处我们见到了几座老屋。

  这些老屋外形相差无几,黑瓦盖顶的两层楼房,错乱有序地排列着,尽管残破,亦可见当年的气势。

  其中一座老屋大约建于清末或民国初期,木结构七间正房,墙壁用山石垒成,坐北朝南,门台完整,只是因为长久没人从门台里经过,遮掩在藤藤蔓蔓之中的门台,只剩下“半边脸儿”。

  走进大门,便是古屋宽敞的院落,院子里也长满杂草,古屋门窗用木格镶成,上面雕刻着花虫鱼鸟之类的艺术造型,活现而逼真,显出一种古色古香、庄重典雅的气韵。古屋每根柱子下是一个圆圆的石磉礅,磉礅上雕刻的花纹清晰可见。柱子为修直的杉木,根根粗圆,尽管年代悠久,但依旧完整无缺,令你不得不赞叹古人用材的考究。

  我留恋于老屋那用山岩砌成的石墙,牢固,不易被风雨摧毁;我惊异那窗棂、木梁上的花纹,精工雕琢,百年不衰;我想象当年的工匠们,在那份细致里,除了全部的心思、技艺,还有那份巨大的欢喜。

  我不知不觉地轻轻抚摸着老屋那积满灰尘的柱子,久久地没有放开……

  岩门人的手工制“筷”

  岩门自建村以来,不管男女老少,挨家挨户,都以手工制作竹筷为家庭副业。满山的毛竹是制作竹筷的材料,乡亲们凭着勤劳、灵巧的双手,让祖辈的“制筷”手艺,一代代传了下来,至今为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我们走进梅新娒老人的家,正巧老人在削竹制筷子,一节一节圆柱形的毛竹,在老人的巧手下,慢慢地变成了一双双精致的筷子。

  老人今年78岁,他告诉说,从16岁开始他就随父亲学“做”筷子,到今年为止,已经“做”了60多年了。

  制作竹筷,看上去工具简单,只用到几把小刀,可真正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人说:“制作筷子,先要从竹林里砍回毛竹,砍毛竹时,要找竹节长的竹子,取整株毛竹中段部分,用锯子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用刀子劈开,成一根根菱形的筷子模型,再用‘方刀’ ‘打菱’(削去“模型”上刺手的竹刺)、 ‘刨青’(削去竹青),接下来用圆刀‘打圆’把筷子的一头削成圆形),筷子便基本成形了,成形的筷子要平铺在太阳底下晒,高温晒上4—5天,以晒干竹子中的水分,再收回放到100度以上的开水中,让其反复打滚,然后又放太阳底下晒干,连续3—4次,待竹筷水分完全晒干,最后用丝线捆好,每捆10双。要是遇到梅雨天,连续几天下雨,做好的竹筷就会发霉,生了霉斑的筷子就没人要了。”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要有这么复杂的工序才能制成?我不觉一阵惊讶。

  同行的支部书记金恩光对我说,岩门村手工制作竹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每户做,现在村里仅3、4户人家在做,由于工序多,利润低,青年人都不愿意呆在家里制作竹筷了,剩下的只有几位老人,舍不得放下祖传的手艺,偶尔制作几双,送送亲朋好友。再过几年,这项手艺也会失传了。老金感慨地说:“手工制作的竹筷,用天然的毛竹材料制作,在削制过程中,没受到任何的污染,不加任何的色素,卫生、好用,深得人们的喜爱,现今,岩门村这延续几百年的制作手艺,将面临着失传,这是多么的可惜呀!”

  是啊,现代科学的发展,必将取代落后原始的手工技艺,但一旦失去,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呢!我深感同情,却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