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思县平福乡:藏在十万大山的清代古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平福乡平福村

2020-12-08
来源: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防城港日报记者 黄虹源 韦佐 0   |   1

盛夏,太阳躲进了云层,气温仍未降下。在一个闷热的日子,记者来到了入选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的上思县平福乡平福村,探访这个藏在十万大山深处的清代古村。

平福圩是平福村的中心区域。圩内一棵巨大的榕树苍老古朴,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临街的根须交叉缠绕着,似是两扇敞开的大门欢迎远方的来客。

“这棵古榕树起码有两百年了,从村里一直延伸到河边,老人孩子都喜欢到树下休憩、玩耍。”村民很热情地解说。

上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善初说,平福圩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称“新圩”,民国时期为了纪念从这里走出去的民族英雄刘永福,便把名字改为“永福圩”。新中国成立后,“永福圩”再次改名为“平福圩”,并一直沿用至今。“平福”二字取自圩头大门楼上的石板横额,其上刻着“心平福至”四字,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代。

平福圩与一般传统村庄有些不同,两排民居依地形整齐地相对而建,上排房屋与下排房屋隔有过道。而过道中有个阶梯式落差,落差约两米,村民上下串门需走自砌的小梯。

“平福圩是客家人迁移到广西后与当地人融合的典型村落。”王善初介绍。走进平福圩,很多村民都建起了新房子,在新建筑群中还保留有一些古建筑。比如,保存着较完整的粤东书院、文武庙、古码头、古商铺等。平福圩是上思县保存文物古迹较多的村庄之一。

“这家房子的主人姓李,祖上曾是刘永福的管家。”退休教师叶德龙指着一座两层古建筑介绍。这座古建筑的大门已改装过,由木门变成了绿色铁门,主人家已经离开平福乡,在外面工作生活,留下房子交给亲戚照看。进入房内,房子因久不住人有些阴暗潮湿,但房屋干净整洁。走进内堂,从遗留下的物件能看得出主人家曾经的生活挺雅致的。堂内有天井,墙壁上还种着好几株已开出花苞的昙花,看得出负责照看的亲戚很尽心维护房子。天井处还有一口保留完好的景观水缸,主人家曾用来养金鱼。

平福圩这类保存比较好的古建筑,一般都有人负责打理。除了像李家一样,已外出生活,房子交由亲戚打理外,更多的情况是村民自己住在古建筑里,自己维护老房子。有了烟火气,老房子保存得更好。

在临街的古商铺里,有一户人家房门大开,房子主人是一名姓曾的理发师。曾师傅今年76岁了,他和老伴一起住在老房子里。他说,从他记事起,他就住在这里了,他也不清楚老房子的具体房龄,只知道房子比他更老。

“这家房子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古建筑啦。”叶德龙指着临街一户挂着“荣和”牌匾的房子说。这是一家两个铺面相连的房子,主人家姓何。推开门,房子的女主人正在里面做手工活。

这户人家保护古建筑的方法很特别。为了保留自家的老铺面,他们在盖新房子的时候,并没有拆除老房子,而是在老房子后面的空地上另起新房。他们还将两栋房子中间的空闲位置略为修整,建成厨房。至此,他们就将新老两栋房子连接起来了,临街的老房子变成了前厅,还保留有房间,摆放一些传统的生活用具,老房子与新房子相连的过道变成了玄关,放置替换的鞋子……经主人家的改造,老宅变成了拥有新旧两种风格的复合型房子,老房的部分还保留老式的生活气息,新房则完全是现代社会的新模式。

上思县政府和平福乡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2015年,成功申请将平福村列入广西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争取专项资金30万元投入粤东书院的修缮,目前粤东书院的门楼已修缮完成。同时,每年约投入2000元购买农药进行喷洒,加强对古榕树的管护,防虫害。为了进一步保护并保护性开发好平福村的传统资源,2015年,平福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上思县平福乡平福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5—2025年)。《规划》以保护平福村珍贵的文物古迹、纪念建筑物、历史街巷及整体环境为重点,在继承历史文脉、延续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发掘出平福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重点保护好村落环境风貌、格局和文物古迹,完整充分地展示村庄特色,增强魅力,促进当地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