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鄣山乡黄村——走进婺源村庄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大鄣山乡黄村

2020-12-11
古村落家园 0   |   1


来源:古村落家园  2019-01-22

image.png

江西婺源大鄣山乡,位于婺源北部边陲,东连沱川乡,南接清华镇,西与赋春镇毗邻,北与安徽省交界。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乡,森林覆盖率广达89%,山林面积12.9万亩,毛竹林2万余亩,有机茶园也有4000亩呢。清灵公路穿境而过,是镶嵌在皖、赣两省婺、休、祁、浮四县交界处的一颗绿色明珠。

大鄣山主峰气势巍峨雄伟,方圆六十平方公里,为婺源之最,登临其上,可“西瞩彭蠡,北眺白岳,东望黄山,南瞻信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大鄣山乡黄村的美景吧!

婺源黄村聚心桥

聚心桥建碑铭:建桥建业,聚心则成。树祠树木,经义则兴。这建桥铭也如宗族祖训一般,引领族人们聚心建业。

image.png

婺源黄村经义堂

image.png

经义堂,又名敦仁堂。位于婺源县西北50公里的黄村,前临小桥流水,后贴青山绿树。建于清康熙年间。也称百柱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范本,现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庭院

image.png

正中为“享堂”,两侧为“庑(wǔ)廊”,享堂前为前天井

经义堂为砖木结构,由庭院、门楼、正厅、后堂、后寝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全堂由100根高大粗壮的木圆柱和4根精心打制的石方柱支撑,所以经义堂俗称“百柱宗祠”。建筑体气势雄伟,庭院两侧耳门相通,内列乾隆间置的八棱旗杆石四对。

 

祠堂内天井两侧二廊青砖卷棚,正厅中央悬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题“经义堂”匾额,大气磅礴。

门楼

抬头仔细看看屋顶,逆光下,屋脊处是一排的“小怪兽”。宗祠采用了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这些小怪兽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也叫鳌鱼(龙鱼, 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也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各种说法都是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的吉意。

正厅

百根围三尺余木柱支撑的梁校雕刻有鹿呜幽谷、狮子滚球、鳌鱼吐云、龙凤呈祥等图案,十分精美。

image.png

 

梁柱底座琢有鸳鸯戏莲、风戏牡丹、仙鹤登云、喜鹊含梅纹饰。青砖与石板铺地,柱础有八棱仰莲、锦袱方础、高覆盆、素方础四种。

后堂

墙面和门罩上的装饰图案,有花鸟、人物、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

屋内有“天井”的设置,也算是徽派民居布局中独具匠心之作。这样的设计既为室内采光通风所需要,同时“天井”又象征广收四面八方财源,应了商人所图的“财水不外流”之暗喻。另外,“天井”的设置还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人们足不出户,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却可一览无余、全收眼底,尽情感受大自然变幻无穷之魅力。

后寝

从前天井直通后天井,登完七级台阶过个素色重门就到达寝堂。

image.png

有关这个七级台阶,还有个故事。

清代初年,全村人集资造这所祠堂,好不容易造到封顶,没有钱了,于是工匠们散伙回家。爬过一道岭,遇到回村过年的“翰公老”。翰公老名叫黄声翰,是专做捆排流放的木材生意的,赚了不少钱。他把工匠们拉了回来,耗尽全部资材,将祠堂造成了。初造成的时候,寝室前拱门的台阶有九级,叫“九步金阶”。附近岑下村一个财主告密,说黄村“私造金銮殿”,有谋反意图。翰公老已无钱打官司,只好改成七级台阶,并且请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题了匾:“经义堂”三个字,悬挂在享堂正中,这才免了大祸。

小贴条

张玉书(1642-1711),清朝名相,江苏人。他谨慎廉洁远避权势,为康熙所重用。他奉诏编纂了《康熙字典》,位居八大臣之首,乾隆三下江南都由他陪同。张玉书少年时,母亲在翰公老家当佣人,翰公老资助他读书,所以在翰公老困难时报了恩。

二重门的抱鼓石

image.png

 

五凤楼飞檐、砖墙雕刻都十分精细,每一种装饰纹样都代表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许多的动物植物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办: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策划:李松志

指导:陈海龙 雷彬

影像:陈海龙 李志斌 雷彬

视频剪辑:张悦玥

文稿/责编:张悦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