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村: 全国首建村级抗战纪念馆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2020-06-13
王晓易 0   |   1

image.png

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37”、“39”……在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有一条特殊的道路,路面上用碎石子拼成了一个个数字,讲述着村庄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沿石子路走,不远就是一座标准的两进四合院,这正是当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1977年,马栏村村民把这所四合院加以修缮,建成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免费开放。这是北京第一家农民集资建立的陈列馆,也是中国第一家村级抗战纪念馆。

   “‘37’代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39’代表1939年挺进军进驻马栏村……”村主任李秀民的一番话,把时间引到了70多年前。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和中共冀热察区委,担负继续开辟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任务。1939年2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正式组成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自此,年轻的红军猛将萧克,跃马扬鞭,旌指平西,一股红色的旋风席卷了永定河谷的村村寨寨。

  挺进军成立后,以斋堂为中心,转战平西、平北和冀东广大地区,积极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的多次侵犯围剿,打击了日军和伪军的气焰。

  据北京平西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春鸣介绍,在一次战斗中,挺进军把一支日本辎重大队打得落花流水,当场毙敌数十人,除了枪支弹药,还缴获了一百多头骡子和当时根据地最需要的大米、罐头等食品。

  挺进军在斋堂的这段岁月,在平西、平北、冀东与日军展开殊死的抗争,粉碎了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疯狂的扫荡进攻,终于把平西建成巍然屹立于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正规部队达到1万余人,游击队1万余人,并建立了广大的民兵组织,实现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战略意图。

  1940年,日军发现挺进军司令部驻地后,多次派飞机轰炸,后来挺进军司令部搬离马栏村。1942年,挺进军离开斋堂,转移到外线作战,平西根据地只有民兵、游击队与敌人周旋。英雄的斋堂川人民,在残酷的环境里,一边抗日一边坚持生产,敌人来了就打,敌人走了就继续生产,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走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萧克将军题写的一首诗便映入眼帘:“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军民同协力,胜过诸葛亮。抗战虽持久,笑我力正壮。”

  陈列馆展室面积达240平方米,分6个展室,陈列有村民捐献和从外地征集的数百件实物、图片等,展现了当年挺进军的战斗历程以及马栏村人民配合挺进军的游击战等。院内角落处还有当年留下的一座约2米宽、2米高、10米长的防空洞。

  “修建这所陈列馆的目的是,把抗战遗迹保护下来,让后人知道这段抗战历史。”李秀民说。坐落于山腰上的马栏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村子保留着许多古朴的建筑。

  作为抗战时期平西根据地的英雄村,马栏村有40名民兵加入了挺进军。如今,村里参加过抗战的老人绝大多数已去世,知道这段历史的年轻人也在变少。


  李秀民说,修建陈列馆也是为了让村里年轻人不忘马栏村那段英勇的抗战历史,传承先辈们的抗战精神。

  陈列馆建立以来,吸引了大批人员前来参观,平均每天接待访客一两百人,一年接待量达5万人。

  除了司令部旧址,马栏村还保存了挺进军司令部政治处、机要科、医院、枪械所和弹药库等遗迹。村里在研究加强对这些遗迹的保护,以便让人们更加完整地了解挺进军和马栏村的抗战故事。

  温馨提示:陈列馆周一到周日每天8:00到12:00,13:30到17:00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