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古村,崖上人家——山东莱芜逯家岭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茶业口镇逯家岭村

2020-12-11
山东古村落 0   |   1


山东古村落  7月28日

很多时候想去一个地方,可能就是缘于一瞬间的触动,被一本书、一部电影所吸引,抑或被一首诗、一句歌词所打动。齐长城下的逯家岭,一个建在悬崖上的神秘村落,撷取了我的好奇之心,驱动我前往探个究竟。

image.png

小雪花家住博山市区,她是当地有名的户外导游,也是这次活动的成员兼向导,冒雨接上她后我们向西山驶去。初夏时节,鲁中山区树木葱茏,在濛濛细雨中显得青翠欲滴,薄纱般的云雾在山峰间缭绕,宛若仙境,车子一路翻山越岭,约一小时后来到了曾是齐鲁边界的一个垭口处,过了这里就是莱芜市茶业口镇地界了,走近发现路边伫立着一个标志牌,上面写着“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这是齐长城沿线的一个小关,西面山峰是霹雳尖,东面是双堆山,关门早已不见踪迹,要不是有这块标识牌,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齐长城就在此地两侧的山岭上。过了此垭口南行不远,就来到逯家岭村。

image.png

逯家岭村海拔高度820米,东北方向的山岭上就是齐长城,在雨过天晴后,西南方向偶尔还能看到距此70公里的泰山玉皇顶,从古到今流传这样一则谚语“冲了泰山顶,冲不了逯家岭”。这则谚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这里地处山岭,水资源相当匮乏,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该村土地只有700亩,历史上人口曾一度到700多人,因农作物产量不高,所以有限的土地更显得尤为珍贵,人们宁愿将房子建在悬崖边上也不去占用那有限的土地,日久天长便形成了悬崖上错落有致的村落景观。

image.png

古村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已显出苍老,但风骨犹在,境界犹存,基本的建筑保存完好,街巷里一景一物凸显着历史的厚度,处处呈现出祥和与安宁。

在古村里行走,你不会有因迷路而产生的那种焦灼感,街巷连环贯通,却又异趣横生。当我们用双脚丈量古村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心灵的宁静,体验到的是生活的真谛与美好。可是,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乡村正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和洗礼,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让很多人远离了乡村,逯家岭现在户籍人口346人,而常住人口只有一百多人,这些常住的主要是老人,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创业去了,如此以来村子里便多了份安宁与静谧,少了些生机与活力。但逯家岭的儿女们无论走多远,这里都是牵引他们灵魂与思想的故乡,是他们的根,是他们心中最美的地方。何况逯家岭并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古村,青石古巷、长城古槐,都记录着逯家岭村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它所展现给我们的,依然是绝世淳朴的容颜和散发着生命芬芳的气质。

image.png

逯家大院是村里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四合院,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1200平方米。据高书记介绍,该四合院西房为上房,其房檐最高,配有月台,有7级台阶,属长辈住房。北、南、东三面是晚辈居住,长幼有序,其台阶依次为五级、三级、一级,房屋高度依次降低。彰显着鲁国后人尊老敬长的儒雅风范。

image.png

青山环抱中的逯家岭,后有山峰耸然而特立,前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俯仰左右,石屋散布崖顶。地下石灰岩层内水脉回环,绿林阴翳,山孕水育,人文兴焉,错落有致的建筑,保存完好的四合院,见证了古村的文明,六百年来,质朴的民风一脉相传。

行走在弯曲的小巷,感受着从泥土和岁月中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听风吹过树梢,想村中尘封的往事,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高连环家,由于小雪花提前约好了,他一直在家等着我们。

高连环,今年74岁,老两口在家,三个孩子在张店工作,他身体硬朗,说话简洁明了,非常欢迎我们的到访,寒暄过后,他便打开了话匣子。明朝永乐末年,逯家岭先人们开始在此地建村置业,之后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遭受过战争的摧残、土匪的袭扰、自然的灾害,曾经是那么的贫困,那么的无助,但逯家岭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硬是在这片荒芜的山岭上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人们坚实的打拼中,这里逐渐显现出生机与活力,但有限的土地养活不了更多的人口,人们不甘受苦,不相信不劳而获,也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灌浇,于是,他们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当地人有个说法,“先有逯家岭,后有博山城”,博山,元代始称为颜神镇,雍正十二年,建博山县,至清末均属青州府管辖,矿业、窑业较发达。自古逯家岭到博山城没有平坦大道,一条条山涧连着秀才岭,就是唯一的道路,山路总长约15公里,这条路高连环再熟悉不过,年轻时的他经常挑着山里的货物去博山贩卖,返回时还要挑上100斤煤炭,如此超负荷的运动强度对现在的户外爱好者来说也已达到极限,而高连环却能一天往返两趟,他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期间的辛劳和酸楚实在是说不完。高连环的嫂子谈起以前的经历也是感慨万千,年轻时的她经常肩挑70斤小米去博山,回来时还要挑上40斤煤炭。

image.png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将汗水洒在了秀才岭,在人们心中,秀才岭是一条希望之路,它引领着山里人走向幸福的彼岸。高高的秀才岭见证了逯家岭人的奋斗历程,但时代所限,对多数人来讲,逯家岭是他们的出发点,又是他们的终结点,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却并不属于他们。

地貌似凤凰展翅、回龙顾祖,将来必出臣子,在逯家岭流传了四百多年的一个凄美的故事,或许寄托了人们的某种愿望。莱芜茶业口镇有个阁老村,相传在明朝末年,一户孙姓人家男人因病去世,他夫人已怀有身孕,按当地风俗难以再回娘家,她流浪到逯家岭时被村民逯知民收留,但逯家也实在贫困,难以养活这个孕妇,无奈之下,她只好去往博山,当她历尽磨难走至秀才岭时,感觉肚里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如何生的了孩子,母亲哀求道:“孩子啊,如果你是我的孩子,就不要出来,再在娘的肚子里呆上十个月!”,这话说完,孩子果真安静了,后来这位孕妇嫁给了博山一位孙姓人家,一年后孩子出生了,取名孙将斡,这孩子聪明好学,崇祯十三年考取了进士,清康熙年间官拜大学士、阁老。

image.png

据说阁老村是因他而得名,他为报收留之恩曾去逯家岭寻亲,当地人怕他为官不好会受牵连而没有积极回应,但这位阁老感恩于心,报恩于行,后来他为逯知民精心设计建造了一座院落,至今犹存。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心生疑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孙将斡这个大人物有历史记载吗?这个传说故事与博山大街孙阁老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将斡与孙廷铨会不会是一个人呢?

为了考究事情的真相,博山的李军勇先生曾到阁老村进行走访调查。孙姓在博山分“阁老孙”和“大庄孙”两支,李军勇从阁老村孙姓辈分来考证,他们却是“大庄孙”的后裔。为了确定孙廷铨的身世,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据孙氏族谱记载,帝师孙廷铨出身“匠籍”,琉璃世家,祖籍直隶真定府(今河北省),明朝初年迁来青州府益都附郭东南隅,后几代迁至颜城孝感社。孙廷铨的外祖父张标是张晓之二哥,张晓在明万历年间官至兵部尚书,张氏家族属于博山“白马张氏”谱系。王渔洋在他的《池北偶谈·鸟异》记载:“已而相国沚亭孙公(廷铨)薨于私第。公世为镇人。”,镇即是颜神镇。因此可以说,在莱芜流传开来的这个孙阁老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一个民间传说,它符合民间传说主要特征,就像广为人知的孟姜女的传说一样,就是规模小而已,孟姜女的原型是杞梁妻,而孙将斡的原型就是孙廷铨。

民间传说深深根植于乡村沃土,是一种具有地域属性的传统文化,在道德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每一个传说或多或少的都会传达一些思想,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些影响。感恩,这种传统美德延续在逯家岭人世代相传的故事里,渗透在他们生活的微小细节中,因为心中常怀感恩,他们远离了嫉妒、仇恨,拥有了幸福和安宁的生活。

image.png

来逯家岭,最不能漏掉的景点是齐长城。齐长城在山东泰沂山脉之巅纵横六百余千米,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虽历经沧桑,却雄姿犹存,逯家岭北面的山垭就是原风门道关所在地,这个关塞的职能是平时稽查往来行人,征收关税;战时大门紧闭,严防死守。

 

历史上没有不倒的王国,也没有永远固若金汤的城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巩固统一,下令“坏城郭,决通提防”,于是,包括齐长城在内的原六国长城,也就在劫难逃了。关塞南侧的山岭上,齐长城遗迹清晰可见,那些断壁残垣,记录和见证着遥远的历史,这里曾有过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散落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过去,社会秩序不安宁,时有盗贼、土匪来村抢劫,为防匪患,保家护民,清朝咸丰年间,村主事人发动百姓用了一个月时间,在南岭的要道上修建起一处山寨,每逢乱时就上去躲避,该山寨在防御捻军(当地人称为南毛子)的侵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今山寨仍保存完好。

逯家岭海拔高,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村里没有污染,空气清新、泉水香甜,逯家岭虽然偏远,但它并不孤独,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这里,他们穿行在大街小巷,山岭田间,远眺巍峨群山,俯瞰崖居之险,品读古村风韵,感受诗意生活。最近又传来好消息,由马和平担任导演的电影《那年,我还没长大》,已于2018年6月8日在全国公映,影视剧对人的影响是长期性的,随着该剧的播出,将吸引更多的观众来此观光游览,将加快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速度。

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部分人的乡愁情结,在外从业的年轻人陆续回村整修老宅,假期也会和亲朋好友回来小住一阵,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村子的未来。有的人看准了商机,开始回乡创业,这两年村里陆续开起了好几家农家乐。村支书高瑞禄对村子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来自北京、济南、青岛等地的多个公司老板看中了逯家岭在旅游开发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关的工作很多,正在稳步推进中。

image.png

 

与来时云雾缭绕的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离开逯家岭时已是云消雾散、天朗气清,短短的一天让我领略了两种不同的风景,还接受了主人们的诚恳与热情,可谓收获满满。驾车驶过风门道关,一股清爽的山风透过车窗吹在我的身上,心中不由平添了几分不舍。

回来后,有一件事,使我一直不能释怀,本着刨根问底的一股傻劲,查阅了大量资料和书籍,终于把孙阁老的故事搞清楚了。民间文化孕育了逯家岭一带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妙的创造力,孙阁老的故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产生,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字里行间升腾起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民间传说有利于人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还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今天,孙阁老的传说故事应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齐长城文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文化+旅游”的现代乡村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其叠加效应,就可以利用文化小元素,做出旅游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