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古村李家疃

山东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

2020-12-11
山东古村落 0   |   1


山东古村落  2017-05-14

往事如昨,过去的岁月我们总也不能忘怀,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今天,我们前往淄博市的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周村区李家疃村,看看历史的长河在当地留下了哪些闪光的记忆。

image.png

经导航指引,我来到了村东门,突然发现一道宽阔高大的石墙,我本以为这是清朝所建的围子墙。

当我向村里一位大娘咨询得知,这是窑,烧出来的成品是焦宝石,因对环境有污染已停工多年了。古围子墙东门原址也在这个地方,大娘说她只是听说,并不曾见过。焦宝石,主要化学成分是Al2O3和SiO2两种氧化物,用于生产高级耐火材料,制造陶瓷,硅酸铝耐火纤维的生产及军工等。

李家疃,原意为李姓家族的闲地,后作为村落的名字使用。据《王氏族谱》记载,始祖三老原籍冀州枣强县,明洪武三年奉旨迁来。李姓迁来最早,后他姓相继迁来。

image.png

李家疃在历史上出现了诸多仁人志士。明朝时,曹家和曾做过永干府正堂。清朝时,王选化之子王我庸曾任长沙府阳宜知县。王荩臣祖籍李家疃,后随父迁居河南,曾任淄川县令。王悦凝武艺超群,考取武亚元。王悦衡德高望重,在义和团运动中任过淄川一带义和团首领。

image.png

墙上圆圈里砖砌的图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我百思不得其解,刚才差点把窑当成围子墙,这次一定找个明白人问问。我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过路的村民,他一解释,我立马泄了气,原来是堵的窗户窟窿,没啥意思。困惑虽解,心里却觉得无法释然,堵就堵吧,还一圈一圈的,百年以后,会不会有像我一样的人来对它做专门研究呢,那也是说不定的事。

十九世纪初叶,李家疃村有很多人到南方做绸缎、布匹生意,买卖兴隆,财源亨通,所赚银两大多用于买土地、建房屋。当时最豪华的建筑是9座不同形式的庭院,建在村庄的中轴线上,南北贯通,九门相冲,房屋宽敞高大,造型美观。

image.png

干净古朴的街道胡同,斑驳厚重的青石院墙,还有门里套门的建筑格局,处处诉说着光阴和历史给这个村落留下的韵味和风情。

image.png

村子里的大部分村民都是老人,文化程度不高,但热爱故土,他们对村里的古建筑都有着自觉的保护意识,李家疃古建筑群之所以保存至今,村民们是功不可没的。

该村墙体材料有石材、青砖、土坯、 石灰坯,石灰坯是用窑渣、石灰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固化而成的。

时光匆匆流逝,那些老物件在历史前进中渐行渐远,但是它们曾经承载的美好的回忆却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image.png

可以肯定地说,李家疃村的乡村记忆博物馆办得很有特色,对王氏家族的创业发展历程及家族文化作了较详尽的描述。自十七世纪始,王氏家族官运亨通,财源茂盛,出现了曹家和、王我庸、王悦衡等诸多仁人志士,也出现了以王以奇、王夙纶、王夙绅为代表的诸多商业成功人士。王氏家族在前进历程中经历了两兴两衰的过程。俗话说,“家之兴替,在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氏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正是王氏家族文化由繁荣走向崩塌的过程,而王氏家族由衰至盛的过程,正是其家族文化的基础逐渐稳固繁荣的过程。能从数次衰败中重新崛起验证了王氏家族文化在不断成长中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在畅游古村的过程中,我们从中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要以古鉴今,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前,家族文化建设也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非常薄弱的一环,例如有的腐败分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朝事发同陷囹圄,还有一个普遍现象是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和不足,这种状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所以我们倡导传承优秀的家族文化,构建良好的家风。家风潜移默化的作用力无穷,只有营造良好的家风,才能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