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古窑村----一个尽显陶乡风情的古老村落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街道古窑村

2020-12-11
山东古村落 0   |   1


山东古村落  2017-04-07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遥远的地方总是对我们充满着诱惑,不是诱惑于他的美丽,就是诱惑于他的传说。博山对我来说,二者兼具。二十多年前我因迷路误入博山,虽然是短暂的邂逅,但山城的美景、孝妇河的传说,深深地打动了我,虽说与潍坊距离算不上遥远,可一别二十多年,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也算得上久远。

image.png

近年来,博山的朋友多次通过微信向我发来博山的山水美景,与青山秀水相比,我更钟情的却是博山的古村落,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山头街道的河南东村,也叫古窑村。

image.png

博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陶瓷名城”、 “中国琉璃之乡”、“中华陶璃文化城”。博山陶瓷的历史源于山头街道的河南东村,远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制造和使用陶器,到了宋代陶瓷生产即著称于世,自明清时期开始,这里就是博山陶瓷的主要产地之一。当地拥有丰富的陶土和煤炭资源,这为山头生产陶瓷提供了优越的客观条件,成批的陶瓷通过水运和陆路的方式,运往全国各地。

image.png

由于村子坐落于岳阳河南岸东侧,因此才有了“河南东村”的名号。这些用来烧制陶瓷的窑大多为圆形,如同一个个的馒头,而窑顶则有专门的烟囱,因此当地人依然习惯的将这种窑称为“馒头窑”。

清朝末年,古窑村尚存馒头窑141座,而如今,古窑村只有20座左右的馒头窑。1985年,博山陶瓷厂彻底淘汰了馒头窑烧制工艺,大量的馒头窑在被废弃后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宿舍楼和大瓦房。

image.png

住宅与圆窑建在一起,随处可见。利用烧制陶瓷废弃的匣钵,所砌屋墙、院墙,处处皆是,街巷、胡同风貌独特,更具陶乡民居风情。

当年,每当一座馒头窑要点火时,总会充满仪式感:赤着上身的“火神”面色凝重的喊一嗓子“点火”,然后一条火龙会冲天而起,从馒头窑上方的烟囱喷射而出,随后,浓浓的黑烟涌出,遮蔽了整个天空。每当夜幕降临,村里星罗棋布的火光就映红了博山的半边天,那是一种多么壮丽的景观啊!

谈起馒头窑的大小,古窑村里的老人往往喜欢用“行柱”这样的规格来描述。所谓的行柱,即是指馒头窑的容量,做好后的陶坯会装在匣钵里,然后以匣钵数量来计算,其中横为行,竖为柱,一般都是以两行四柱、三行六柱、四行八柱、五行十柱、六行十二柱、七行十四柱来计算。上图是白衣庙窑,一次可烧制十万件瓷器。明清时期的山头,窑业盛况空前,民间圆窑林立,是博山陶器的重点产地。

image.png

科普一下烧结的原理:随着窑中温度升高,陶瓷坯体中比表面大、表面能较高的粉粒,力图向降低表面能的方向变化,不断进行物质迁移,晶界随之移动,气孔逐步排除,产生收缩,使坯体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致密的瓷体。

匣钵也是有使用寿命的,在一千多度的炉火中反复烧制之后,匣钵们的生命走向了尽头,它们被放在常温下正常阴干,随后又有了新的任务——砌墙。村民们将这些废弃的匣钵收集起来,和着泥将它们垒成院落和房子的墙壁,从而成了新的风景。

image.png

街巷、院墙的建造都使用了窑货和留存的窑洞。古老的瓷窑顶上长满了那些生长杂乱的树木,墙头是陶瓷垒的,屋墙是陶瓷砌的,街道是碎瓷铺的。

沿着光滑的石板路,穿梭在古老的胡同里,地上、墙上散发着泥土与历史的气息。

古窑村里四合院、套院很多,其中刘家大院、侯家大院,更具有北方民居的突出特点,院落规整,远近闻名。如今,这些明清家居建筑群已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古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和纪念性建筑”。

image.png

今天的古窑村很安静,只有我们在走门串户地闲逛。人去矣,物还在,闹不清我们是走在远古还是当今,是在梦中还是现实。往事如烟,我不禁感叹岁月之无情、人生之短暂,真是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昔日古窑村的女人们都墨守祖制,从不进窑,做好了饭也只是在窑外喊叫,她们终身伺奉着窑神和自己的男人,祈福窑神的庇护,让烧窑人烧出好瓷。今日之侯家大院,庭院深深,繁华落尽,春至暮,花开依旧灿烂,却不见赏花之人。

地面砖下是烟道,冬天可取暖,夏天可防潮。这是当地古建筑特有的风格,现在仍有可借鉴的价值。

岁月沧桑,星移斗转,旧时的民窑或是官窑早已完成使命,千年窑业时光已逝去。遗存于世的古窑,既是一种时代产物,又是一种悠扬的古风情韵,它们正在向世人传递着一种无声的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