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村——利津佟家

山东省滨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西纸坊·黄河古村

2020-12-12
山东古村落 0   |   1


山东古村落  2017-12-22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笔下的乡村景色是清新的、淳朴的,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情趣。东营市利津县黄河滩区的佟家村,便是一个拥有这种情调的古村。由于朋友们都忙,几次相约,难以成行,于是,我带上那份浓浓地渴盼,撷一抹冬日的暖阳,单枪匹马,向着梦中的桃花源,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image.png

过了麻湾浮桥,终于踏上利津这片魂牵梦绕的土地,驾驶着我的宝马在黄河左岸大堤肆意地驰骋,车窗外到处弥漫着黄土的气息。色彩斑斓的树叶随风飘落,时下好似是个迷乱的季节,不知道是冬滞留了秋的脚步,还是秋移情别恋辜负了冬。

image.png

佟家村在黄河左岸滩区,为什么在滩区呢?明朝初年,直隶枣强县移民迁此建村,那时现在的黄河水道叫大清河,水质清冽,河宽不到百米,河岸高出水面6至9米,而当时的黄河水是流经淮北平原由淮河注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河水北徙夺大清河在利津宁海一带注入渤海,由于大量泥沙的淤积,1886年大清河道被淤平,1897年成为地上悬河,新河道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淤积到地上悬河的形成过程,1990年河滩高出堤外地面2.3至2.7米。滩区宽度数公里不等,佟家村所在滩区宽度3公里左右,黄河自古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下游人民深受其害,194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自此黄河开始造福于民。在与黄河不断顽强地斗争中,佟家人学会了与水打交道的技巧,趋利避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以高台民居尤为突出。

image.png

高台民居的奇特之处,就是它那高高的土台,村里所有的房屋都建在几米高的土台之上,土台周围斜坡上长满各种树木。不光是佟家,这也是所有滩区村庄的共同特点。不过大多数村庄都改造为集体土台,像佟家村这样保留有古村原貌的滩区村落已非常罕见。

自黄河这位不速之客造访利津并形成地上悬河以后,每逢大汛期间黄河水经常漫滩,为了防止房屋被水冲毁,当地民众不得不在盖房之前耗费巨大精力和财力垫起梯形高土台,称为房台,然后在房台上建造房屋。佟家村的房台高度在3到5米之间,从房台的高度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有一户一台的独立避水台,邻里关系和谐的也有多户共用一台的,叫连水台。改造后的新村是一个村子共用一个房台,远看就像黄河滩区自然隆起的一片高地。

image.png

垫房台需要大量的土方,上图这座五间房子的房台我大约计算了一下,需要土方4800方,按照解放前的生产力水平建造这样一个房台可谓是巨大的工程,因为当时的运输工具就是独轮推车和畜力地排车,畜力地排车只有条件好的家庭才能用得起,用独轮车推土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最少4000个工日,也就是一个人每天都干需要最少10年,这只是说明一下工程的量级,当然人们并不是等工程完工后再建房,房台是在水势的逼迫下逐年加高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家正房反而比偏房低很多的原因。

房台四周呈四面坡形,坡度大约1/3至1/4,一面留有上下台的斜坡道,为了方便农用车的上下,一般不设台阶。其他三面都载上各种树木,可以固土、防风、防砂,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积累盖房用的木材。街道是水沟式的,可以行洪水。

image.png

早期建房以青砖为墙基、墙柱,搭起房屋框架,再以土坯填充墙体。七十年代后开始用红砖砌墙,以泥土做砌缝材料,再后来砌缝材料换成了水泥砂浆,基础由砖换成了钢筋混凝土。垫房台改为淤房台。日常生活里,孕育着丰厚的道理,生命的智性,使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改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黄河岸边的佟家人有一种习俗,要生孩子先备土,小孩穿土裤子,是佟家人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土裤,很像平时装米的袋子,长方形,顶端作成“U”字型开口,面料大多是自己织的老粗布做成,厚且结实,装上土也不会渗出来,土裤有冬夏两款,冬款是用布料和棉花做的,夏款是单层布料的,尺寸长60-80厘米,宽35-45厘米,土取自黄河边淤积的流沙,晒干后用筛面的箩筛出杂质,一次取2-3公斤在铁锅里炒,当土热得起泡窝(有时如开水一般)时取出晾着,等不烫手时装入土裤,然后把婴儿装进去,把土抖到腚底下,孩子在暖烘烘的土裤里兴奋地两腿乱蹬,这个时候是母子最高兴的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一旦孩子尿了,把下面的土往上一抖,孩子腚下仍然是干爽的温土,一般情况下一天换三遍即可,这样就避免了孩子因撒尿造成的淹裆、淹腿的毛病。夏季在露天晒土,等干燥微凉时使用,如此小儿不长痱子。

佟家人认为,人自古土里生土里长,穿土裤是顺情顺理的事。沙土用完了再到黄河边取,反正沙土不用花钱买,还不用洗尿布,经济又实惠,取之自然,回归自然,健康又环保。有的小孩三四岁了还用它,有一首歌谣专道土裤的好处,“黄河的小孩啊,真有福,穿土裤呀,不出屋”。孩子穿上土裤,大人可以放心地去忙农活,不用担心孩子会拖动沙土掉到地上。

image.png

守望房台的老榆树,弯曲的街道,淡淡地炊烟,长河的落日,归林的倦鸟,佟家风光朴实而自然。在静谧之中,偶尔传来鸡鸣犬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久在樊笼里,复返得自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在闲暇里走进乡村,感受诗意的生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激发新的创意与灵感。古村是生活美学与公共艺术的完美集合地,佟家村现已被定为山东省文联写生基地、东营市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架起了佟家村与艺术家们沟通的桥梁,这将进一步提高佟家村的知名度。

image.png

“黄河宁,天下平”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黄河滩区的佟家人,虽然居于高台之上,却没有高枕无忧,他们居安思危,长存忧患之心,预判水势,提前加固房台,疏通水道,得以安全度过每年的伏秋大汛。黄河水是佟家人主要的水源,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依照河流的自然规律安排生产,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它从远方走来,又向大海奔去,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深埋在这厚重的房台里,在浮华背后默默拽住民族的根,当繁华落尽,喧嚣沉寂,我们不禁会追问我们的根在何处,夜深人静时,思绪会带我们离开现实的事物,去思考精神的意义。保护古村,就是保护世代传承的文化和精神,找回文化和精神的生产力,重塑乡村的凝聚力。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乡土文化就是滋养乡村生存与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村民凝聚力的源泉,当人们拥有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就有了发展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