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北京马栏村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2020-06-13
乡村与城市遗产 0   |   1

马栏村是一座具有北方典型山地村落特色的红色文化村。

马栏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辖区内,地处太行山余脉,平均海拔600米。村落依山势而建,以龙王庙为中心,沿山体呈带形展开,是北方少有的沿水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村落。村落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明朝史书记载,马栏村属于顺天府宛平县,因为是圈放马匹之地而得名“马栏”。

image.png

image.png

马栏村所在的斋堂镇是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域广阔,地形复杂,资源丰富,全镇大多是山地淋溶褐土。马栏村传统建筑受京城文化影响,在建筑总体型制上为京派风格,延续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色调古朴淡雅,落落大方。历史街巷利用山地本身的层次性和立体性,与山体浑然一体,自由发展,随着地形的起伏,街巷空间层次也随之丰富,街巷现状整体保存情况较好,呈枝状排布,整体尺度、走向延续历史格局,铺装形式多以碎石板铺成,通向历史建筑的路面有红砖镶嵌的引路标志,独具特色。

image.png

image.png

马栏村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是门头沟区成村较早的军户村落。抗日战争时期,马栏村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堡垒村和英雄村,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马栏村在村党支部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做出了积极贡献。

image.png

image.png

马栏村是原北平西部宛平县八区的大村之一,时有村民320多户1200余人。1938年初,共产党员李春亭来到马栏,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建立村党支部。开始是地下单线联系,八路军邓华支队到来之后,由地下转为公开,先后领导村民成立了农会、妇救会、抗日自卫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和儿童团、经济合作社等,带领全村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展开顽强的斗争。在挺进军进驻马栏的日子里,拥军支前配合人民子弟兵作战,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村。

image.png

image.png

1939年1月下旬,萧克和宋时轮、邓华、马辉之、姚依林等同志商量着手组建挺进军的工作。根据党中央、八路军总部的决定和一二〇师、晋察冀军区的部署,于1939年2月7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的三坡(现称野三坡)正式成立,编制序列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同时,还成立了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后为程世才)、邓华等5人组成的军政委员会,成立了由马辉之为书记的中共冀热察区党委。挺进军由萧克任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接着,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随营学校、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也陆续建立起来了。这年秋天,在区党委领导下,又创办了《挺进报》。

image.png

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这里成为巩固的解放区,马栏村人提前当家作了自己的主人。在社会建设的初期,马栏人在集体化、艰苦奋斗与创新的道路上努力前进,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签发国务院颁布的荣誉奖状。

image.png

1981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为门头沟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北京市市政府公布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马栏村全体村民捐款,修缮旧址房屋,村民纷纷送来萧克将军等使用过的文物和用具,建起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抗战陈列馆。

1997年7月7日,以共和国上将、当年挺进军司令员萧克为首的一些为平西做出过贡献的原挺进军将领们来到他们曾经战斗过的马栏村,89岁高龄的萧克将军还亲自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剪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凭吊抗战遗迹,缅怀抗战英烈。

1998年,门头沟区政府公布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为门头沟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