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最后的原生态古村落——株洲炎陵的浆村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水口镇浆村

2020-12-13
古村落保护联盟 0   |   1


古村落保护联盟 

浆村又叫槐树市、孟家洞,位于湘赣交界地区,罗霄山脉中段大山腹地,湖南株洲炎陵县境内,距离县城30公里,井冈山90公里,属于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image.png

东翠秀俯瞰浆村

湖南最美乡村浆村,是湖南省旅游“衡山——炎帝陵——神农谷——井冈山线路”的一部分,是炎陵县旅游环线“炎帝陵——神农谷——大院农场——梨树洲——酃峰(湖南最高峰)——浆村古村落”重要组成部分。

 

image.png

南沐龙俯瞰浆村

宋朝年间战争频繁,浆村孟氏祖先为了躲避战乱,从山东向南迁徙至湖南醴陵,茶陵后定居在炎陵浆村,在此繁衍生息已有近千年历史,形成了独特孟族文化,至今依然沿袭孟氏族辈取名,长幼有序,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站在山上眺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松竹茶杉之属,阡陌交通。依次山水环抱浆村,稻田菜园缠绕村落,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一幅乡村山水好风光,美哉!

 

image.png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村后小溪,犹如世外桃源。

孟氏祖先向南迁徙数千公里,选择在此定居并无道理,这里绝对算是个风水宝地,村庄四面环山,背靠湖南最高山酃峰。3条小溪流经,浆溪和辽河沿山脚流过村庄南北方位,又汇聚在村头,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另一条小溪穿过村庄,滋润着孟氏族人。

 

根据酃县志记载,明朝年间,茶盐商道万阳山地区,经常有匪寇劫商,孟才率南赣士兵于万阳山剿匪,把匪寇逼到浆村,孟才再率百余族人,在浆溪背水一战,奋勇杀敌将其剿灭于此,因其剿匪有功赏银两,敕赠孟才为义勇将军,立忠义祠设四城门。后孟才和族人众建城墙以御外敌,设四门,东翠秀、西沐龙、南尚义、北承烈,这就是湖南有名的孟氏四门。西沐龙为正,设有村庄孟氏牌坊,牌坊由12根巨麻石和青石石柱建成,共分3层8、4、2根石柱,大气磅礴雄伟壮观,夜晚有人值班保护村庄同胞。在外看是个城堡,里面却四通八达。

 

村内建筑有徽派风格,青砖石和白边灰墙,每栋房屋设有院子,院子和天堑设多个斗门,方便邻里族人来往,正门悬挂了祠堂号。房屋分前中后或者左中右三厅,每厅之间设数十平方米的天堑和花池,房间和厨房也设有天堑和花池,相互之间暗渠相连排水。窗户多为木制精美雕刻,或是青石雕刻,地板用青砖和石灰铺设。屋檐雕刻精细,鲤鱼、兰花、龙凤等花草鸟兽,栩栩如生。巷道和斗门把每个院落房屋相互连接,巷道铺设棕红色鹅软石,斗门是大石方和木梁构成,村内巷道门斗众多,笔直的弯曲的迷宫一般,整个村庄犹如一座宫殿城堡。其繁荣是孟氏族人的团结、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也许其繁荣与富足才是那一场大火的元凶。

 

image.png

现存的古屋,诉说着当年的族人的辉煌。

浆村地处井冈山外围阵地,1920年,红白军在此拉锯,终究没有逃脱历史的宿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坚固的城墙和族人的团结,未能阻止那一场大火,据长者忆大火烧亮了整个村庄。那一把大火没有烧出丽江古城的名气,却烧掉了村庄一半以上古宅。当年是什么原因放的火,是什么人放的火,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地方军阀掠夺财产后放的,有人说是族人自己放火烧得,烧了就上井冈山,还有人说为保护族人性命和财产自己放的火,历史从来不缺乏想象力。总之那一场火绝非偶然引起,也许这就是它的宿命,呜呼哀哉……

 

image.png

断臂残垣,亟需保护修缮。

物质损毁可以再创造,精神打击很难治愈。历史回顾到1949-1976年,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一段灾难史,造成中国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断裂,浆村曾经作为炎陵县最大,最富足的古村庄深受其害,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饥荒和精神文化压迫,村牌坊于文革伊始1966年,在大风大雨的夜晚轰然倒塌,预示着更大灾难即将来临。

 

浆村这个被大山阻隔的世外桃源,从未中断与外界的交流与学习,酃县志记载:曾经县内共有14所私塾,浆村族人建有三所,孟元、孟文魁倡建的承三书馆,孟姓众建的峨峒书院 ,陈大道倡建的养元书屋。走在村内的巷道上仿佛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读书曾经是族人的魂。在文化革命的十年,族人传统精神主体受到撕裂,曾饱读诗书能人,庙宇祠堂,家族堂号匾牌,无一受到迫害和损毁,从此村庄从繁荣走向落寞。

 

image.png

村办小学,内藏族谱古籍,未曾翻阅。

在孙中山唤醒救国的年代,族中学士曾走出大山,踏上救国的道路,曾有多人就读北大和保定陆军讲武堂,一位曾经留学日本。值得一提的是孟湘鉴:1898年生于浆村,1922年求学于北京大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北方工人运动,后调顺直省委工作。1927年,以顺直省委代表身份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并参加了中央执委及各省党部左派分子联席会议,任中共南昌起义党务委员会委员,后随起义军南下广东,1931年6月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

 

浆村开创于宋朝,繁荣于明清两朝,落寞于近代,随历史几经沉浮,大浪淘尽。基于传统农耕文明,它依然保持着完整的古村落形态,风景依然很美。现遗留下来的古宅、斗门、巷道、城墙,值得去走走看看,如果这些古建筑,再得不保护修缮,也许就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