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神奇的村庄

地坑院

2021-01-07
村落文化 0   |   1

来源:村落文化

中国之大,总有你意想不到的美!地坑院,你听过吗?这里又叫地窑,是中国最风情的窑洞,这里不在陕北,而在河南,去逛了你会慨叹:真是好地方,这地坑一点儿都不坑!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据考证,天井窑院距今已有1500--2000的历史,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发展史演变的实物见证。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地下四合院:挖个坑,建个院子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image.png

 

地坑窑院之形,村村皆如此,家家一模样。远而眺之,进村不见院,只闻人语响。犬吠鸡鸣音,不知何处觅。窑顶阡陌横,女墙几相同。近而察之,炊烟袅袅,地下人往来,梨树浓阴,投院中沁人清凉。

 

春日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夏日绿树四合,郁郁葱葱;秋日微风静扫,落叶缤纷;冬日银妆素裹,黄塬冰封。

image.png

地下阳光房:冬暖夏凉

地下阳光房,温度常年在20℃左右,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无论外面刮多大风,里面的风都很小。窑洞内一侧有灶和炕相连,冬天炕上很暖和。

这是黄土高原地带生长的人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窑中灶台连暖炕,地坑小院石围墙,蜿蜒曲径通院落,年代久远情意长。站在地坑院落中抬头仰看,一方天地,日走云迁,岁月匆匆;环视院落,烟熏火燎,质朴自然。大院里一溜排开的七口铁锅,承载了多少温情和回忆。

过山灶

过山灶,是这里的民俗。它由一排炉灶串联而成,有7-8个灶眼,柴火在灶的一头烧,热量穿过灶膛送到每个灶台。由于离火的距离远近不一样,每个灶台的火力大小自然有别,正好为厨师炒、闷、炖、蒸,提供不同火候。据说这个区域,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兴十碗席,菜谱不复杂,有荤有素。老乡说,过山灶与十碗席是配套的,其中的7个热菜正好一次性的就在灶上煮了。

当地的“柿子馍”很有特色,是用新鲜的柿子掺进面粉、玉米面做的,蒸熟以后凉了吃味道好,吃了败火。

image.png

建筑瑰宝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看似简单却高超的建筑工艺。你肯定会想,这地坑院怎么排水呢?

地坑院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土层厚且坚硬,窑洞还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特别是它建造简单价廉,对昔日贫穷的山民来说,这样的建筑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在平地挖一6至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居住。窑里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供人休息。

要进入地院,需要穿过穿过十几米长的门洞。单是门洞开在哪边?都有很多讲究,因为它是整个地坑院的关键所在。

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

窑院除人住外,有单独的窑洞作厨房、厕所、鸡舍、畜圈。储藏粮食用苇子打成的囤,下铺麦糠,盛粮后上盖麦糠再用泥封,储存三年五载不生虫,不腐烂。

精致的护马墙,起到安全和防止雨水渗入的作用。院内挖有渗水井,用于蓄积雨水和排污水。

image.png

河南陕县,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