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龙村

聚龙村

2021-01-07
古村落保护联盟 0   |   1


来源:古村落保护联盟

120年前,在如今聚龙村一带,还是一片宽阔的河滩沙地。芳草萋萋,绿树夹岸,清澈明净的大冲涌,东接珠江,西至东漖村,如一条玉带,在它前面飘然而过。

故事的开始,得从100多公里以外的台山说起。清代,台山已有不少人出洋谋生,生活较为富裕,然而,随着人丁日益兴旺,要觅得一块好住宅地却不容易。光绪五年(1879年),台山有三兄弟叫邝敬贺、邝敬庚、邝敬赍,他们召集族人开会,提议:台山人多地少,不如派人去省城广州附近物色一处地方开村定居?大家一致赞成,并委派这三兄弟去物色地块。

邝氏三兄弟水陆兼程来到广州,看了很多地方,都不甚满意。有一天,他们来到大冲口以西一带,被这里的风光深深吸引。这里毗邻珠水,风景优美,渔船穿梭往来,夕阳西下,渔歌唱晚,别有情趣。风水先生仔细察看这里的地势环境后,不禁啧啧称赞:“若在这里定居,族人必有发达之日。”

半信半疑之下,经族人同意,财雄势大的邝氏家族,以每亩200两白银的价格,向村民买下涌边数百亩地,开始了他们合族迁居的梦想。他们在涌边搭建一间茅屋作为筹建处,雇用沙船装沙,把坑坑洼洼的河滩、水塘填平,然后规划建房所需面积,其余的用作耕地。

也许是受到国外的影响,邝氏族人建村方式很特别,有专家称之为“原始房地产开发模式”。他们先请人进行规划测绘,每座房子都坐北向南,占地平均约为230平方米,共建20座,然后便进行招商承建,筑3米高的围墙,建20多米高的东西炮楼(又叫更楼),用麻石铺设大路小巷,路边植树栽花,建石桌石凳等。花了整整10年,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20座格局基本一致的青砖大屋,整整齐齐地出现在大冲涌北岸。

房子建好后,邝氏族人便进行定价认购,前排每座白银3000两,中间一排每座2500两,后排每座2800两。为避免发生争端,经过协议,他们以抽签方式进行分配,各安天命,而其他田地作为村中公田,招工承耕,收入作为村中公偿。

村是建好了,那么叫什么名字呢?建村动工挖土时,这里冒出红朱岩石水,风水先生称为“龙出血”,于是大家便把它叫做“聚龙”。

由于广州和珠三角地区交流频繁,聚龙村民居受西关大屋影响颇深,并由它演变而来。此外,兴建聚龙村时,正是我国传统建筑受西方影响、并开始发生改变的时期,聚龙村的主人又是一群华侨,在西关大屋的基础上,他们融入不少西方建筑元素,如国外多层建筑的一些理念,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因此,在建筑形式上,这些民居都是两层砖木楼房,基本形式是典型的粤中三间两廊式,经过向纵深方向发展,组合成民间所称的“三上三下”式楼房,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聚龙村16、17、18、19号房屋,如今被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部结构保存最为完整。这几幢建筑都是青砖、石、木结构,入口设腰门、趟栊和厚木板大门。屋内有3道木雕屏风,分隔出门官厅、天井和正厅,而大厅两旁则是对称分布的4间房。第三道屏风的上方是神楼,饰以金碧辉煌的木雕。这些格局和西关大屋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