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这座古老的村落

张思村

2021-01-07
古村落保护联盟 0   |   1


来源:古村落保护联盟

 

博士堂

张思村陈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这里有一个“博士堂”,博士堂这户人家是人才辈出的一户,家中四兄弟,出了3位博士。老宅深巷,雨露滋润下的藤蔓,爬满了整片墙垣,如跳动的音符。天空在这里被压成了一条线,抬头便遇见气宇轩昂的门楼,重檐翼角,斗拱重昂,还有妙趣横生的石窗。好一派文脉所在的风水宝地。

 

说起张思出人才,是大家公认的。这里崇文重教,自古以来,读书人多张思村史上名垂青史的有30多人,像福建兴化府知府、中书舍人陈宗渊等。

 

做客张思的名人就更多了。悬在头顶的这方檐角,或许拜读过明朝首辅杨荣为陈宗渊撰写的《中书智仲墓志铭》;这一块残砖断瓦,或许目睹了清朝礼部侍郎齐召南数次经过张思而留下《思道公像赞》;踩在脚下的这块石头,或许在数百年前与徐霞客有一场相逢。现如今的博士堂,也是村子的文化礼堂,与本地文化有关的内容,将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归宿。

 

image.png

  

家风家训小广场

 

一本摊开的大部头书卷,一位头戴瓜皮帽的私塾先生正在激扬文字,三位童子则跟着先生,对着书本,朗声诵读——家训广场的这一个雕塑,人物形态惟妙惟肖,生动还原了张思村立德为先、读书明理、崇文重教的私塾文化场景。广场上还展示了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族长陈廷赞所撰的三篇家风族训:《十劝》、《十戒》、《四箴》。

 image.png

熏风亭

张思的“熏风亭”取名雅致,出自论语的“熏风解愠”,好不诗意。熏风亭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好风能解愠,大道能殷民。”意思是好的家风能让人纾解郁结,变得豁达,大的道义能让老百姓物质上、精神上变得更加富足——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崇文重教,人文张思的魅力源头。

 

一条始丰溪婉转悠扬,和着清丽山峰孕育出的张思古村,明媚、古老、从容、内涵,像极了旧时光里的美人,款款生动,摇曳生姿,时光越苍老,她越有味道。

 

 image.png

文化长廊

通过一道长廊,我们便可以了解张思的前世今生。

从宗风远畅牌坊到宗渊书院,之间是由一条古色古香的张思村文化长廊相连接。沿着清澈的小溪,这条长长的文化长廊向我们展示了张思古村落的历史与今天、张思村名人、名人与张思、党建文化和张思家风家训。能够这样进行细致梳理与展示一个村落古往今来的,必然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累,也必然是源于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与传承。

 

张思人杰地灵,群英荟萃,具有江南聚居氏族文化的典型特征。自建村以来,这里的宗族管理体系日渐成熟,衍生出家训、家风这样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因此从张思走出众多名人高士。古往今来,也有众多历史名人往来张思,他们写诗作赋,立传作序,例如明代的胡俨、徐霞客、应大猷,清代的吴和甫、齐召南等众多名人。

 

image.png

 

宗渊书院

张思在七百年发展历史中,以文见长,以文载道,崇文向善,可以说文化是张思村的命脉。这片乡土人杰地灵,尤其明朝初期著名宫廷画家陈宗渊为典型代表,他在明朝永乐年初为翰林墨匠,继承吴门画派,艺术精湛,后为中书舍人,历事三朝,是张思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历代皇帝多精通书画,明朝从朱元璋起。江天台张思村陈宗渊天资聪颖,书画篆刻非常出众,最终脱颖而出,受到皇帝钦点和赏识。陈宗渊是张思陈氏七世祖,他的唯一传世作品《洪崖山房图》成为国宝,现在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以平远法构图和极富变化的笔墨,立意高古,境界开阔,体现了明初“前吴门”文人画的特征,绘画呈现一派云霞卷舒、山林掩映、归隐江湖的绝佳意趣。

 

2017年张思村乡贤陈益平投资亿元,借先祖之名建宗渊书院,书院主楼占地10亩,总建筑面积3500平米,由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泰斗齐康教授主持设计,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开展文化讲座、研讨、交流、创作等活动,是一个乡村和合书院。

 

如今,青砖黛瓦,铅华洗尽,于岁月长河之中静默自处,与万物共同生长,这样的张思村让人不得不爱,在这里,吃地道的天台农家菜,在农家小院里聊聊天、喝喝茶、看看书,体验最质朴的田园农耕生活;观赏历史古建筑,体会岁月沧桑,当一回“守拙归园田”的现代陶渊明。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