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冷水溪村的两个院落

冷水溪村

2021-01-12
村落民族志 0   |   1

来源:村落民族志

冷水溪村地形地貌独特,可以用“两山夹一沟”来描绘,沟就是冷水溪河流所经之地,两山就是冷水溪两旁的山脉。多森林清泉的冷水溪村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一块宝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洞天福地。

图片14.png

冷水溪村的自然生态绝佳,森林覆盖率90%以上,沿冷水溪两岸的崇山峻岭均满目皆翠,绿意盎然,冷水溪的水冷得益于两岸青山,且水质特好,可直接入口。林中多古树佳木,且盛产楠竹。因植被丰富,多原始次森林,物种类型多样,被联合国选为《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示范村,成为中国南部山区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项目示范村,得到世界关注。因优良的自然生态,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均值在2000-5000/cm³之间,被称为“天然氧吧”。负氧离子还能灭菌、除尘、消毒,净化空气,就像食物中的维生素一样,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有利于改善睡眠质量,改善心脏功能和心肌营养,有利于血氧输送、吸收和利用,提高肺活量,增强人体免疫力,还可提高机体的解毒能力,所以称为“空气维生素”。对于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来说,到冷水溪来一场“森林浴”是正确的生活选择,空气中负氧离子会给你带来神奇效果,神清气爽,舒适惬意,往日疲倦荡然无存。村中多长寿之人,据村委会2018年统计,80岁以上老人37位,最大年龄的老人已经102岁。

图片15.png

冷水溪村的吴家院子和向家院子以传统建筑保存完好闻名,且与山水配合,相得益彰。古老建筑与古树共存,冷水溪村珍稀植物多,尤以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为最,且生存年代古老。吴家院子右边的学堂堡生长两棵红豆杉,大的树围2.3米,小的树围1.8米,树龄几百年以上。据村民讲述,吴家院子左边有棵红豆杉,比现有的两棵古树都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砍伐,按户分配,每家都分得一块优质木板。冷水溪村红豆杉野生苗较多,几乎山山有,2018年村委会组织村民移栽了1万5千株,村民已意识到保护天然野生红豆杉的重要性。

吴家院子过去叫柑子坪,为一四面环山的小盆地,冷水溪从2组西北方向流入,从寨前呈半月状环绕而过,从东南方向流向1组,冲积形成一片肥沃的田地,与古寨和四面青山相映成趣,美景如画。这块田地过去以盛产柑子闻名,因此被称为柑子坪,现主要是用来种水稻。水田后面的坡地就是吴家院子,坡地后面是满山的翠竹。吴家院子的老房子修建年代均在百年以上,共30栋古建筑,其中有50多户居民,有吴、杨、潘、向等姓氏。因姓吴的人家居住寨子中部且相对人口较多,于是人们便把此地称为吴家院子,实现了地名以物产命名到以姓氏命名的转换。吴家居住的左边是向家,右边有一高地名向家堡,高地上有一栋古老房屋,吴家房屋后面是杨家屋场,吴家右后方是潘家屋场。寨子的整个后山翠竹满山,竹叶婆娑,呈半月形环绕向家、杨家、潘家屋后,与寨前半月状的冷水溪河共同拥着吴家院子和那一方田地。

 图片16.png

吴家院子依山就势修建,大致为坐北朝南。位于寨子中心的房屋为吴家院子第1栋建筑,一百多年前失火,后重修,上个世纪90年代被房东卖掉,现屋基是一块空地。受现代居住文化影响,有村民在寨子内修建了两栋平房。整个建筑群主要由一明两暗三开间的排屋和吊脚楼组成。排屋也叫正屋,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结构,多三柱二骑、三柱四骑、五柱四骑,也有五柱六骑。吊脚楼一般单侧设置,与正屋成直角构成,单檐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明清建筑风格突显。

向家院子位于3组,一个相对独立的山堡,四面环水,修竹藤蔓绕村,远观如一个防御要塞。冷水溪主河道从寨子后方流过,另有右岸山上发育的一股溪水和冷水溪岔河从寨子前方淌过。两股河水从寨西北流入,绕寨子一圈后从东南流向2组。

 图片17.png

向家院子的建筑本身比现在的房屋还要古老,因一次大火烧毁了整个院子,约半个小时化为灰烬,片瓦无存。据村中老人讲述,原来是四合水院子,中间天井坝,房屋互相连接,前后各一个寨门,非常精致美观。大火后为了居住需要匆忙重修,工艺比较粗糙,选材欠思考。但充分考虑了消防问题,改变了原来的建筑格局,现在每家房屋各自独立,有利于防火,但少了美感。据说重修时,为了尽快建成,咸丰县的木匠师傅都赶过来支援,守望相助的乡邻。

向家院子共6栋10余户人家,40多人,户主均向姓,名符其实的向家院子。多排屋,一明两暗三开间或一明四暗五开间,五柱二骑、五柱四骑或三柱四骑,朝向多坐西北向东南。靠前的一栋房屋借有利地形建有一吊脚楼,与正屋成直角。其中一栋五柱二骑长三间的房屋,利用地形在房屋的一端修建了吊脚楼,与正屋并不成直角,而是与正屋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在来凤传统村落里少见的一种修建方式。向家院子人畜饮水均取自冷水溪右岸山上的泉水,无需任何动力,借用地势高低位差,利用楠竹笕水到家,径流式直接到达向家院子各家各户。王安石《钟山即事》诗词用到此处刚好,“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好一个土家村寨!

现在要去向家院子,仍然需要涉水过河方能到达。不过冷水溪上已经建有通往向家院子的桥梁,不用冒险涉水过河,方便人员往来,防御已经淡出生活,交往交流交融成为生活的主流。

冷水溪村在古时地处交通要道旁,往北可上白岩山,去湖北省咸丰县、重庆黔江,往东经大河镇可达来凤县城,南可达重庆酉阳兴隆镇,官道还可通本县百福司、安抚司。在通两河口方向的官道上,有一个叫麻湖坪的地方,小地名叫窝凼。麻湖坪、窝凼系土家语音译,麻湖坪就是有蜂子的山坡或谷地,窝凼就是有蛇的地方。那里过去曾有一个客栈,方便往来客商歇脚,现只有屋基尚存,石凳还在,客栈院坝的痕迹可寻。

冷水溪村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生态观影响人生观,人们并不刻意想为人类留下点什么,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死回归本真,回归自然,无古墓无古井,遍地山泉水。4组凉水井多,最大的一口,热天凉水、冬天温水,但不是古井,因水井多且小有名气,此地名凉水井。

当地还有提前为自己准备棺材的风俗,一般在年满50岁以后就会砍伐或采购自己中意的木材,请木匠来家为自己打制棺材。豁达的生命观,看淡生死,融于自然,生快乐,死亦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