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永安鼓楼及其创建者林锦

广西合浦县山口镇永安村

2021-01-12
《广西地方志》 0   |   1

一、永安鼓楼概述

  永安鼓楼亦即大士阁,位于广西合浦县山口镇永安村,“鼓楼”为明成化五年(1469)创建时本名,清道光六年(1826)起,村民在此奉祀观世音改称“大士阁”,为1962年广东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在永安城址中央,坐北向南,楼阁式木结构二层建筑,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高7.9米,前后座重叠相连,穿斗式结合抬梁式结构, 36根格木圆柱分四列支承底座,72条格木梁连贯柱顶,俗称“四排楼”。1960年初,认为其创于宋、明代重建;其后,又据建筑的时代特征推测造于明洪武年间;1990年落架大修并考古发掘部分基础,最终确定为成化间海北道佥事林锦所创鼓楼,至此,其创建年代及建筑性质得出明确结论,这座古代军事建筑物,现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誉为“南海古建明珠”。

 

二、林锦重建现存永安城址

鼓楼是永安城的核心建筑,永安城址是广西境内仅存的明代抗倭千户所遗址,具特殊的历史价值,二者不可分割。现拟以鼓楼为引子,全面论述这一海防要塞遗址的历史面目及现存城址建造者林锦的事迹。

(一)永安守御千户所迁址抗倭

  南宋理宗宝祐年间,倭寇已侵扰至北部湾,“六年戊午,倭船入寇。诏广东廉州沿海等处申严防遏”;明永乐八年,倭寇攻陷廉州城“此倭贼入寇之始”;隆庆二年,倭寇纠集沿海贼寇再次占据廉州,该城被真倭假倭合伙洗劫数月之久。史料反映了古合浦严峻的抗倭海防形势。洪武初,朝廷为抗倭“移置卫所于要害处……二十一年又命和行视闽粤,筑城增兵”,二十七年“始命安陆侯吴杰、永定侯张金宝等,率致仕武官往广东训练沿海卫所官军以备倭寇。是时方有备倭之名”;永安守御千户所设于洪武十四年,原驻“石康安仁里”系“调雷州卫前所官军,领以指挥一员专驻哨守”防范山区少数民族(因此今合浦常乐及石康东北明代地名“永安都”),二十七年(1394)军营“为海寇出没奏迁于合浦县海岸乡”现址, “仍名永安”。志载“千户牛铭始建城濠、窝铺、门楼,城周围四百六十一丈,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五尺;窝铺一十八间;城楼四座;濠周环五百丈。岁久倾圮”。康熙重臣杜臻记述永安城创于永乐十年(1412),然而,根据迁来之年已建有粮仓在城内,推断城池应始建于当年,永乐间或为重修。始建者牛铭,《廉州府志》未载军职、籍贯;《(万历)琼州府志》“卷九·秩官志”所载为安徽合肥人,洪武十九年立功升海南卫指挥佥事,其父牛旺曾任钦州卫中所副千户(洪武初钦州有敢勇营,四年立二百户所、二十八年改千户所),袭调雷州卫。牛铭随父辗转环北部湾海北、海南两岸,洪武间尚属精壮,故廉、琼府志所载应同一人。若然,为降职调永安。

  永安地处明朝抗倭海防线西南端,“天下镇守凡二十一处,广东曰备倭巡视海道……所辖永安、钦州二所,每所各官一员督管,军船三艘,旗军三百名,各分上、下班出海巡哨以防倭寇”,永安东南控制广州至廉州“高雷琼海道咽喉”,西南扼守进入桂东南的捷径铁山港(古大廉港),西去府治廉州、再经大观港至钦州出越南。

  今山口一带东、南、西三面环海,明代称海岸乡,合浦七大珠池之乌泥池、海猪沙、独榄沙洲、平江池分布其间,设有乌兔、凌禄、英罗、萧村、井村、对达、丰城、黄泥8所海寨,官军把守,“俱永安所地”,采珠太监曾驻永安城;城址建于临海台地上,西北500米外的滩涂及农田原为海面,台地与之相对较陡峭,高差约31米,今在西、北段城墙根能见大海,昔在城头可远眺往来船只,恰是“残埤山作障,断岸海为疆”。至清代,龙门水师驻永安城,周围有永安汛,对达汛(领对达、何家),砍马礅汛(领田竂、井村),英罗汛(领英罗、梁屋、泥角、庞村),西山汛(领西山、榄子埇、水埇、武驮),山口汛(领山口、山角、丹兜)。居高望远的城池与各营堡、汛防联成严密的防卫区,易守难攻。

  自古合浦陆路东行,均要途经山口过雷州半岛到达广州,明代府城东路沿途设兵营把守,山口界内有永安军事区防卫,至清代所设“新墟塘铺”,亦由永安城翼护。

(二)林锦重建永安城池的规模及抗倭战斗成效

  永安城草创较简陋,天顺六年(1462)腊月被广西大藤峡起义军攻破,倒塌后,“成化五年,佥事林锦始凿外池以便巡守,又造通盖串楼四百一十五间,其四门楼、敌楼各八座,角楼、月城楼各四座,有正厅、有吏目厅,有左右厢房,有重门鼓楼”,“为之修浚高坚且深,设串楼、器械如廉”,“是秋,至永安所,视城隍卑浅,为修浚高深,设串楼、器械一如郡城”,由此可见,林锦当是依照原方城基础重新高筑城墙、门楼、敌楼、角楼、月城楼,深掘护城河,从头布局创建了城内一整套军事建筑,提升防卫设施与廉州府城看齐,实则重建。永安城址内现存十字街泥土路面,以城门为中轴线等分,鼓楼居街口纵横交叉点,为重建的主要成果之一,合浦东部古代常绿季雨林密布,盛产大木良材,有格木、箭毒木诸多树种,现存永安鼓楼、城隍庙、南堂、山口林氏家庙等明清建筑均就地取材格木建造。重建廉州卫教场之后,林锦着手扩建永安所创修演武校场,“永安所教场在南门外,成化六年佥事林锦建”。从此,他奠定的永安城池之规模格局留存下来,仅载有嘉靖十九年廉州卫指挥使重修。

  现存永安城址为1962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差,清代南、北城门尚完整,抗战中为免遭日机轰炸而拆除城墙被毁。目前城内古建筑仅存鼓楼与城隍庙。城址、鼓楼、城隍庙、校场等遗迹方向一致,城址坐北向南,方向172度,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80米,南北长372.5米,周长约1505米,面积14万余平方米,城墙基宽5.2米,原高6米余,墙砖为青灰色条砖,规格45.5厘米×22.5×14厘米,皆被拆去建街舍。城垣以每层厚约30厘米的砖红壤纯土、15厘米~20厘米的碎砖杂土层叠夯筑,而1990年发掘确认鼓楼“三七黄土”原地面由纯土、杂碎砖瓦土夯层支承,城垣与鼓楼基础所含碎砖的材质、颜色一致,应属同期产品,推测是林锦物尽其用早前倒塌建筑废料重建城池,故现存城址年代亦应为成化五年。今城垣东段被夷平建房,北、西段多被扒作耕地;南段残存稍多,1988年文物“二普”时部分城基残高3米~6米,上、下宽2米~5.2米,2007年“三普”时残高仅1.5米。志载古北部湾第一城廉州向为土筑城垣,明宣德时才包砖,永安城墙应是林锦始用包砖,不久他又将灵山城“甃以砖石”遂成重镇。今永安城外北、西、南段护城河已被填埋,东城基外的大小水塘原是东段城濠遗迹,后被取土扩展。永安小学一带俗称“校场坡”,古校场在南门外西侧,长方形土质平地,原规格约300米×200米,相传守军每天清晨列队出至校场北端,勒马箭穿南端照壁中线顶上的堆塑铜钱后操练;照壁砖筑,三七黄土灰皮,规格约10米×3.5米×0.5米,毁于1958年前后。民国初,城内文庙迁来校场北端,面向合浦东端港区返至山口的孔道。

  军事城堡永安对于北部湾抗倭战斗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万历四年(1576),倭寇围攻多日欲占领该城,驻防官兵坚守城池,等来援军后将其追剿全歼于香草江(今合浦白沙镇草江村)。此役告捷,足见林锦为永安城防所作的规划功不可没。

(三)永安城驻军概况

  明初“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其军皆世籍”,永安所隶属卫所制体系,属广东海防西路专管巡海,兵士半军半民,兼具水陆两军职能,设千户长统领全城军户,从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以至士卒,军职世袭或调任、立功升任,军官来自安徽、河南、浙江、直隶、福建、山东等地。明末,所内配置有战船与小炮、火铳、弩弓、药箭、火箭、飞镖、大刀、长枪、镋叉、盔甲、盾牌……等冷、热兵器。鼓楼南约30米现存一株村民称之“孤(加)独树”的箭毒木,汁有剧毒“见血封喉”,相传建城时已成苗,现高约20米,树干胸径约1.9米,据林业部门估算树龄已有几百年。城内保留该树种或曾作武器淬毒。

  永安也曾常驻营兵制体系的常备军,是重要的明清海军基地遗址。明前期设有永安守备,弘治十八年裁革⑦;万历以后长期作为涠洲游击将军公署的驻地:万历初,大本营在今广东台山的广海游击派出战舰30艘戍守涠洲岛;十四年,兵分一半驻扎永安设游击府于城中;十七年,始设涠洲游击建立了北部湾海军,置游击将军公署于永安,以涠洲为驻防地,次年公署移驻岛上,但数年后“仍复旧署,而以涠洲为汛地”将军公署重返永安,驻岛水营分左、右部⑨;涠洲游击曾率领战舰60艘、水军官兵1800员,统辖廉州卫,钦州守备,龙门把总,乾体把总,廉州卫左、中、右和永安、钦州、灵山千户所,这十处兵营卫所兵员7649名。明末,永安已实为北部湾海防指挥中枢。万历三十六年,涠洲游击部队曾与驾船200艘来犯的倭寇血战钦州龙门港。

  清初,永安有把总1员、兵士70名;康熙中创建龙门水师协保卫北部湾,由副将统领,兵分左、右营,守备坐镇右营驻扎永安,曾有守备升游击将军。康雍间曾移驻廉防同知署、合浦县丞署“与水师右营守备同城”督守。嘉庆、道光中,右营设守备、外委把总各1名,士兵131名,守备配“坐马四匹”,曾装备艍船、拖风船、快马船各1艘,后换成轻便的米艇、捞绘船,置城汛炮台与冠头岭炮台、雷州急水炮台西、东守望。彼时,城池“岁久倾圮”,本应“修复金汤以壮声援”而未果;龙门左、右营按上、下班(农历1月1~6月30、7月1~12月30日)巡逻北部湾海面,由龙门协副将、左营都司、右营守备与雷州海安营游击、守备交替统巡、分巡,嘉庆中改由龙门协副将、都司统巡,与海口协、琼州镇的兵船在涠洲会哨,按月具报。

  明代军事监察“文武相制”,永安与全省沿海卫、所、水寨一样由广东按察司巡视海道副使督察。万历《大明会典》载:“其按察司官整饬兵备者,或副使,或佥事……沿海者称海防道,兼分巡者,称分巡道”,今广西北部湾北海、钦州、防城港地界为明清廉州府所辖,元明时期与雷州同为海北道监察,“海北道:制以提刑按察分司风宪之官,有专敕特加钦差二字带衔整饬兵备,分巡海北兼管珠池云”,建文四年定制分巡道,成化四年“加整饬兵备副使一员”。林锦乃位居要职监军海北防务。

(四)永安城的粮食与水源

  永安所遣兵千余名连带家属到海岸乡戍边,要有粮食维生,史载明代卫所的粮食主要靠军屯解决,但“临边险要,守多于屯”  ,虽然古来“屯田为守边之计”,然而元明时海北非宜屯田之所,清初《广东新语》“卷二十二·插箔”载:“廉阳自永安至乾体一带,种谷之地无几,濒海居民,非插箔无以为生”,合浦东海岸多为砖红壤台地,土质多沙不保水,仅以河谷为主要农耕区域,至今永安一带水田仍很少,坡地遍植木薯、番薯等耐旱作物。因此,军营迁来之初即建立粮仓以补充屯田之不足,“永安仓,在永安所城内,洪武二十七年建”。可推测,其后有大量兵员的状况下,城内应一直保留粮仓至军备荒废而弃。

古合浦海防军营生活靠井水,防线上龙潭寨、乾体营、官井东炮台等处留有大井、饮马、乾体方井、官井古井等地名古迹至今。据文物“三普”调查,永安鼓楼东约50米有一相传为明初的枯井,圆形砖壁,深约10米,1980年代被填埋建房,现存1方龟趺青石碑,完整,长方形半圆形顶,边饰卷草纹,正、反面阴刻《重修永城井记》、《重凿永城泉记》,题额篆书,碑文为楷体模糊不清,志载“永泉井,在永安所祝寿寺前”即此,推测凿井与建城同一时期;林锦重建城池亦开凿“所前井”,惜遗迹无踪。相传,明末清初因城中水井渐竭,遂开凿大井于城外西北450米滩涂边,井方形,砖石三七黄土混构,水深2米漫溢未歇,其下曾筑塘储水冲澡洗衣、灌溉稻田,以往村民多赖大井,以陶罐挑水日用。1950年解放海南岛,四野约一个团驻扎永安征集渔船十多艘从沙田港出海,官兵均用大井水。

(五)从军事要塞到圩市乡村

  永安一带远古已有人类栖息,曾发现大坡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千百年来众多疍户聚居珠池海湾,世代以艇为家繁衍生息;海岸现存唐代英罗窑址数座窑包,相传原有七十二窑产外销陶瓷;明代大窑遗址以烧制日用器皿为主。目前,合浦县内方言以山口镇最为丰富,并存白话、客家话、军话、海边话,而占该镇地域70%的中、南部海岸村庄所用军话、海边话皆属闽语,或与明初抽调福建丁壮派遣沿海卫所有关,其后裔世居僻壤,保留先祖方言称“军话”。

  明代海岸乡管辖永安、对达、井村、萧村、梁村、庞村、英罗、武驮、武流、丹兜诸村,永安大量驻军,英罗、对达、萧村、井村等水寨侧重守护珠池与哨防,其余村庄族谱称祖上于宋代从福建迁来(现存宋元梁村古井2口),拥有较多溪谷耕田,明代出了几位进士;永安城军户也重视文教,希冀子弟经由科举出仕,成化中林锦创立永安社学,嘉靖十年,永安珠池公馆裁革后改作和融书院,清嘉庆中城内曾重建孔庙并立碑,与康熙年石碑同为永安里民和监生、生员所立。道光年,民众在鼓楼供奉观音之时永安已是乡间圩市,以居民为主而驻军逐步消失,光绪十五年,紧靠鼓楼创立城隍庙。永安城再无军事意义。

  永安村民世代聚居城址内外,人口基数长期为几千,明以来他们依靠海洋滩涂维生,也种植耐旱作物、围垦水田,过去因粮食短缺挣扎在贫困线上,民风保守,上世纪中期村里仍保留不少古老习俗,除了永安鼓楼,明清以来的宗教建筑南堂、北堂、城隍庙、文庙保存至今,“文化大革命”后村民原址重建关帝庙。清至民国,永安设乡级行政建制,那时合浦县分上、下八团,永安团辖永安、山口、白沙局为下八团的东三团之一;民国中期以后设永安区(辖永安、山口、白沙乡)、永安乡。1960年代初曾设永安公社,此后为村级建制。

 

三、林锦事略

  林锦,字彦章,号双溪,连江(今福建省连江县)人,景泰元年(1450)乡贡授职合浦县训导,累官广东按察副使分巡海北道,成化十七年(1481)致仕,守土北部湾32年。时人将之与马援、余靖并论“政绩于二公若一人者”,《明史》、《廉州府志》及合浦、灵山、连江县志录入名宦志、宦绩、或人物列传,事见《林公德政碑》、《林公安边修造记》,《廉郡修城记》、《宪副林公彦章生祠记》等⑦。现存古碑《重建海角亭记》即状元、帝师谢一夔为之所撰。

(一)智勇双全的官府要员

  林锦到职合浦十年“天顺庚辰,蛮寇起海滨,陷郡县,灵山当其冲”,被官府逼反的大藤峡瑶族起义席卷北部湾,当地瑶民争相响应“瑶寇充斥,内外无备。锦条具方略,悉中机宜。巡抚叶盛异之,檄署灵山县事。城毁于贼,锦因形便,为栅以守,广设战具”,灵山县城被摧毁后数千户百姓挤在城郭外,林锦到任下令环绕难民营竖起周长五百丈的木排栅防卫“贼岁且不登……无何,满秩之京,寇毁其栅,民溃入山林……叶公具其绩于朝请授知县”,次年重返“民闻之相率来归”,战乱使灵山“田荒不耕,谷价腾涌,斛至钱千”,林锦屡开官仓赈粮“先后所活数万人”;此间瑶民因生存愈发艰难“而寇势益炽,时时攻掠村堡。君乃单骑至其巢穴,谕以祸福。于是,近县二十五瑶悉归服”。林锦对造反瑶民“剿抚兼施”,先是孤胆单骑招安了县内大多数瑶族聚落,次年又亲率军民清剿偏远山区部分顽抗者“先后俘斩千余”,从此“邑以无虞,乃谕民拔木栅,筑土垣……他邑灾害之相仍,而我耕樵时事,鸡犬相闻也。”

  成化元年(1465)底,大藤峡义军攻入廉州“劫其府印库物”,朝廷从灵山急调林锦为廉州试知府,继而任同知、知府以稳定乱局。当瑶民攻打府城近郊官军望风四散之际,他乘轿前往敌阵劝降“散去者千人,尚有恃强不降者纵兵杀之。侯自后闻寇所在即率兵往,往必俘馘首归”,林锦迅速使辖区局面安定下来,四年转任海北道佥事“专备钦、廉”,十二年升任广东按察副使分巡海北道。其“为人诚实,洞见肺腑,瑶蛮莫不爱信。其行军,与士卒同甘苦,有功辄推以与人,以故士多效死”,成化十年、十四年以“安抚辑和”等功绩被诏令褒奖。林锦“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已任,故自立身行已”,为官后不时“召耆老问其疾苦,而吹嘘摩抚如在其身”,对地方的治理方略“言之于朝前后十三余疏,朝廷知君出于公正,皆为嘉纳或特旨劳赐”,例如,成化初设提督两广军务的总兵府于梧州管治岭南,即其首倡。

  林锦还善于化解公关危机,合浦珍珠向为朝贡宝物,明朝实行“官采”派遣太监与重兵镇守珠池,每次诏采给北部湾及周边官民带来痛苦灾难,林锦初到灵山“适中贵采珠合浦,劳费百萃,波及邻封,君为措置有条,民得无累”,上下平衡得当不易。

(二)出色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监军海防为林锦提供了施展建筑规划修缮才华之机,谢一夔谓之“自非才有大过人,而不器于职者能然乎”。他每到一地镇守、视察均着重加强城池的防卫功能,重建永安城池之外,在廉州府城及所辖合浦、钦州、灵山创建增筑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稳固实用的城防或公共建筑实体。对廉州、钦州、灵山城,林锦主导疏浚加深城濠,扩建城池,增建串楼、门楼、敌楼、城楼、樵楼,修建粮仓、养济院,重修重建了海北道及府县公署、牌坊和海角亭、还珠亭等处,在灵山城内开凿了官井30口供应官民,在钦州城外遍植荆棘加强防御……建筑工艺高超、落架大修前历经521年尚且结构完好的永安鼓楼即其心血之凝固。

  十余年间,林锦在北部湾地区大兴土木而终能自律,“其守廉也……所到之处咸有兴作,然未尝敛民一钱,用物皆归其道”。

(三)北部湾交通的守护神

  林锦在北部湾大力筑路修桥,“道路桥梁以石砌者四十三”,迁址重建了还珠驿、天涯驿、太平驿;明代北部湾“因沿路盗贼肆劫,往来公差使客不便”,为保障道路畅通沿途多设营堡,每营官军至少一二队,设哨官、把总屯守,按察副使林锦“相地利设团河营以御西寇,设新竂营以御南寇,设洪崖以塞寇出没之路。于是寇来则获,朞月间诛豪酋三百奇而还掳掠……流逋归,禾稼熟,商贾四至,物价省半”,共设洪崖、新竂、闸口、达达、石隆、那暮、格木、谭家、团河诸兵营,将西乡、林圩等巡检司迁址至要冲“署巡简司督官军固守,由是逃民渐归,至今赖之”。

  今合浦闸口镇名乃出自林锦一项交通举措。他在白石渡头、“新竂闸江”各设新竂、闸口营,明代闸口铺、营是府城东路至雷州的驿站及屯守营堡,在新竂营东北约5公里;“新竂闸江”原名新竂江,建闸后才冠“闸”字特指,“新竂闸江……源出母鸡山,流入大廉港,潮涨车马难渡。成化年,佥事林锦建木桥以济,南岸砌闸设关,分营兵以司启闭,此郡之咽喉也”,“新竂闸在府治东五十里,成化六年佥事林锦建”,清《广东考古辑要》记其通广西、灵芦、六湖、蕉林等处。新竂、闸口向来扼守府城东路,清朝设有塘汛,闸口汛驻守兵士11名。其后,“闸口”演化为乡镇地名。

(四)地方文化教育的推广人

  林锦最初任职地方学官,“博学多闻”, “正身立教,邻庠生多从问学”,甫知灵山即“事神育材尤所加意”,修学宫建学校,“戎事稍暇,坐其上问难经旨,讲肄礼义,民多往观,久则服习其教”,升迁海北道其职权能力的影响侧重于提供与保障地方文教场所。战乱等因素使当地各类建筑遭损毁,林锦重建创修了廉州府、钦州、合浦、灵山县学宫及永安、养正社学等文教建筑。

  史载“锦在兵间,以教化为务……其治廉、钦,皆饬学宫,振起文教”,“……架化龙桥为多士,劝让海北道作钦之明伦堂,估民居以广孔子庙庑”,他专为府城师生造桥以便通行,腾出官署、收购民房供拆迁以扩建钦州学宫,可说为兴学不计代价。

(五)泽被后世的老人

  成化十七年,林锦“以劳瘁成疾,屡疏乞骸骨,上允其请,遂解组去。士夫军民遮道攀辕,至有以千里百里远送于闽而后返”,宏治五年(1492)其健在时,灵山县已立生祠拜谢恩德。回乡后,这位长者继续发挥余热,教会世居溪流沿岸的乡亲仿制粤式筒车(流车)提取溪水抗旱保收,这一当地山区主要的农业灌溉工具沿用至二十世纪中后期,其家乡蓼沿仁坂至今俗称“流车坂”以纪其事。

  林锦有诗云:“若将物理论孚感,一代恩波一代人”,通观其所为,主观上皆有益于当代后世。其实,先贤留下的又岂止是一座永安城池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