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穿越时光而不朽的乡村工艺

2021-01-17
最美乡村 0   |   1

沉下心来,闻着泥土的气息,做一个安静的手工艺人,完成人与器物、自然的对话。

时光飞逝,但器物、手艺里传承下来的美、艺术和理念永恒。


(一)周城扎染

周城,被誉为白族的扎染之乡。周城村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白族古村落。村庄西倚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南距大理古城二十余里,村北是著名的蝴蝶泉景区。

image.png

扎染,古称“绞缬”、“扎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据文献记载,它起源于黄河流域,至迟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就已成熟。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了染布行会。至民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image.png


(二)曾坊剪纸

曾坊村地处宁都县中北部,距县城约半小时车程。村子不大,全村不过200户,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姓曾。据曾氏家谱记载,曾坊村曾氏是来自东鲁的客家。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客家曾姓人祖先选居的一块风水宝地。

image.png

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其中曾坊村就以剪纸艺术闻名。村里每家每户都保存了比较经典的剪纸版本,用于后代模仿学习剪纸。按该村的风俗习惯,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剪纸扎制“桥梆灯”,因此,村民都自觉学习剪纸这一手艺,用针和线将老版本固定在红纸上,再模仿剪裁花灯剪纸。

image.png


(三)曹岗竹编

三水芦苞镇上塘村委曹岗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这里自开村就流传着一种纯熟的竹编技艺,是一代代村民摸索出来的一种谋生技能。

image.png

相传,这里曾成立“竹编社”,专门编制生活用品和竹编工艺品。相比各地的竹编制品,曹岗竹编的特点是编织的图案文字:其他地方通常是用漆写上去的,但这里却能通过竹编的形式将各种图文显现出来。常见的几个字是“福”字、“喜”字或双铜钱等图案。改革开放初期,曹岗的竹编曾盛极一时,成为了整个村子的主业。

image.png


(四)三宝陶艺

三宝国际陶艺村位于景德镇市城区南面约5 公里的三宝蓬,由旅加著名陶艺家李见深教授于1995 年创建,是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扶植的重点文化创意工程,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交流的窗口之一。

image.png

断臂的观音,无头的菩萨,原木的长凉亭,20 多年前使用的器具,近10 名工匠用最原始的方法生产陶瓷和制陶工具…… 三宝国际陶艺村自创建以来,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和历史资源、地域特色、东方理念以及当代世界艺术结合在一起,致力于打造后传统文化精神,成为一个具有东方艺术特色和全新文化视角的世界陶艺家园。

 

(五)儒鸿打铁

image.png

海口龙华区龙桥镇儒鸿村,当地人都习惯叫它“打铁村”。全村老老少少都以打铁为生。这个有着400多年打铁历史的村落,其祖先在明清时代就开始从事兵器的制造。

据传,儒鸿村曾用自己的产品占据了海南岛九成的刀具和小农具市场,他们的铁器还声名远播海外。在这里,打铁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能抡锤,以家庭为单位的打铁铺比比皆是。现在,不少村里人还是以打铁为生,村内总是一派“大锤小锤上下翻飞”的繁忙景象。

 

(六)前美灯笼

image.png

前美村位于汕头澄海区西北部,距汕头城区约15公里,这里因油纸灯笼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而闻名。这里的很多户人家都制作传统手工竹制灯笼,是祖传的手艺,在潮汕地区很有名气。

前美以民间竹制油纸灯笼为主,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所以代表了“财丁兴旺”和“德泽绵长”的寓意。油纸灯笼做工非常繁复,依然维持手工作业,在当地不仅有照明和观赏功能,还是祈福和门户的标志。每年除夕夜开始,潮汕家庭乃至祠堂庙宇都有挂灯笼祈福的习俗;正月里,每个村落夜晚都有“游灯”的惯例,以祈新年五谷丰登、合乡平安。


(七)黎城布老虎

image.png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品,黎侯虎是其中的著名品类中之一,因产地山西省黎城县古称黎侯国而得名,据说起源于商周时期当地以虎为图腾的风俗。1998年,黎侯虎被国家生肖邮票取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虎。

image.png

黎侯布老虎四肢粗胖,虎头微微昂起,站立昂首的样子,颇有关公风范。黄红两种颜色是黎侯虎的基本色彩,也正是北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和吉祥的颜色。布老虎的眉毛由刺绣而成,眼睛的结构却如同根雕,身上的花纹则类似剪纸,虎蹄足端处都饰以篆书体“心”字形象。

 

(八)马屯制鼓

image.png

马屯村位于洛阳缑氏镇东4公里的白云岭上,是全洛阳市最大的回族居民村。相传唐朝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经商的马姓回族人随之而来,因人口逐渐增多及躲避战乱,迁至滑城河东西两岸,凿洞而居,形成了早期的马屯村。

image.png

马屯村制鼓的历史相当久远。由于自古有养殖、宰杀牛羊的传统,皮革业在马屯村兴起较早,解放前就有村民在自家制作大鼓。如今,从事和制鼓相关行当的农户占到全村的半数以上。相当一部分村民靠着制鼓走上了致富路。制鼓也成了村子发展的支柱产业。

(九)西泊庄吹糖

河北省肃宁县西泊庄村被称为“糖人村”,该村吹糖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末民初,曾是村民农闲时节糊口的手艺,该村目前700余人,80%以上的成年男性都会吹糖人。

image.png

吹糖人必须用麦芽糖,用手指把糖一小块一小块地反复揉捏,保证整锅糖都不生硬,吹时揪下一团糖,揉成圆球,用吹管吹出预想的形状,吹的力度全凭艺人的经验。目前,西泊庄有一个延续100多年的吹糖人群体,现已发展到第六代传人。在家乡,他们走街串巷养家糊口;在国外,他们为国争光,守候着这份宝贵的文化财产。

image.png

(十)余杭油纸伞

余杭区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米之乡、文化之邦。

image.png

余杭油纸伞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做伞,是祖辈心手相传下来的工艺,一把伞市价不过二百多元,却要做伞师傅忙活数月。傲雪的红梅、翩飞的蝴蝶、红楼和三国典故故事,虽然纸伞千年一面孔,但心灵手巧的手艺人却用画笔在伞面上勾勒出诗情画意。纸伞转动,桃花纸上图案变幻,仿佛混淆了时空。

 

(十一)深潭造纸

灵川兰田瑶族乡南坳村深潭自然村,一个大山深处非常偏远的瑶族村寨。村上40多户人家,绝大多数都靠种地和造纸谋生,被称为竹海深处的造纸村。

image.png

深潭村造纸以竹子为主要原料,前后共有30多道工序,从芒种一直忙到腊月。其中,上山砍竹子、泡竹麻、洗竹麻、腌竹麻、踩竹麻、搅纸浆、捞纸、压纸、分纸等是核心工艺流程。尽管工艺艰辛,但造纸却曾是村里主要的经济来源,养育了一代代的山民。如今,山路通了,毛竹和木材也可以运了,而多数村民依然在外面细雨纷飞的简陋木棚里,循着四季的变化默默捞纸、分纸。


(十二)芹洋刺绣

芹洋刺绣专业村位于溪潭镇西部,尽管交通不便,但其刺绣业却远近闻名。芹洋刺绣以女工为主,从刺绣孩儿的虎头鞋、猫儿鞋、狮子帽等起步,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image.png

芹洋村的能工巧匠们自立门户,一个家庭便是一个刺绣作坊。张弓搭架、针线跳跃间,栩栩图案跃然纸上,绣龙风生水起,绣凤端庄吉祥,绣人惟妙惟肖。更有不少能人走出山村,创业者如层出不穷,刺绣产品也畅销闽东县市,远涉浙粤、港澳、南洋等地,芹洋刺绣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