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古村落的民俗文化

玉溪

2021-01-17
沁河 0   |   1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玉溪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玉溪村民间艺术文化内容丰富,广为流传。戏曲文化、社火文化、祭祀文化等,传颂着玉溪的古今历史,描摹着村民心底的美好,寄托着人们未来的期盼。每一个活动,每一项艺术,都是有生命的,是情感的载体。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更难得的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图片1.png


01戏曲文化

玉溪也是个戏曲之乡。因受邻县高平、泽州的影响,戏曲艺术就深深根植于这片土地上,清末民初村里就有戏班子,一代代艺人用才华与心血哺育和滋养了戏曲艺术,使其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沁水县成立人民剧团,首任团长张荣福,主要演员有张萍萍、刁党计、王百花等,乐队的王如、张富、王买驴、张帮才等都是玉溪村人。从古到今,村里一直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每到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期间,他们总会为村民送来一份精神食粮,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为地方安宁、祥和努力工作着,他们都是村里的戏曲爱好者。

图片2.png

戏曲文化中渗透着当地民俗文化。地方戏曲活动在演出过程中,往往会融入很多当地的民俗活动,而且当地的民俗文化是构成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在地方戏曲中对当地方言俗语的大量使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因而使得地方戏曲具有了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社火,又叫耍故事、闹红火。玉溪村自古就有“高跷跨马”、“二鬼扳跌”、“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等社火文化,每一个社火,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节目,都是一段民俗传承。

 

02高跷跨马

“高跷跨马”是玉溪社火文化传统节目之一,其历史久远。传说高跷是御敌取胜的高将军所创。有一年,高将军率兵攻打胡兵城池,而胡兵把护城河上的吊桥板全拆了,部队无法攻进城里。一天傍晚,高将军走出军营,突然看到正在河边觅食的大雁的长腿,受到了启发,找到破城的妙计。回营后,将军叫人砍来柳木棍制成高跷,令将士们绑在腿上练习走路。经过练习,将士们都能踩着高高的柳木棍行走。将军率军渡过护城河,乘胡兵不备,一举攻城收复了城池。此后每逢春节,老百姓也学着踩起了柳木棍。因这玩艺儿是高将军发明的,人们便把它叫“高跷”,以此来纪念高将军。

3.png

高跷道具简单,但木质的选料很讲究,必须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如榆木、槐木尚好,腐木不可用。将选好的木头经过木匠加工成4一5尺的木棍,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的设置,是根据高拐的高度而定,一般在三尺以上装置,个别地方的高度有五六尺。高拐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这样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

高跷表演的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但都能表演的优美生动,趣味幽默,奇特而惊险,很受观众的喜爱。踩高跷是一门非常难掌握的技艺,表演者踩着细长的高跷,站在高处、却如履平般尽情地舞动身体,甚至做着高难度的动作。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鲜为人知的背后,表演者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勤劳的汗水。他们呈现的表演绝非一蹴而就的。


03传统鼓书

早年,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电影看不上,剧团请不起。于是,街头故事与说唱鼓书,便成了农村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每逢婚庆、乔迁、做寿、满月、开锁,以及乡村庙会助兴、修房盖屋、牛羊下崽等,村里都会请说书人来庆贺。时至今日,鼓书依然是许多人难以释怀的乡愁。

4.png

过去说书者大都是盲人。鼓书开初以说为主,近似“评话”,演唱时无弦乐伴奏,只有一鼓、一板、一木。解放后,鼓书有所改革,陆续加上了老胡、二胡、板胡、三弦等器乐伴奏,又将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和秧歌等融合在一起,演变为以唱为主。把故事情节通俗化,把本地的生活习俗、思想情感与剧本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再用方言土语将剧中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唯妙唯俏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民间流传的鼓书有《刘公案》、《大八义》、《小八义》、《三红传》、《徐公案》、《瓦岗寨》、《施荣传》、《呼延庆打擂》等,借鉴章回体小说的体例,将整本书分为若干“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常常让沉浸故事情节中的听众不能自拔。

鼓书在民间流传有几百年的历史,曾经在教化人们行善积德、孝敬老人、引导生产、活跃文化生活等方面起到过十分有益的作用。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少,兴趣也逐渐淡漠,鼓书也逐步被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所代替,陷入演唱后继无人传承发展举步维艰的窘境

 

04打铁花

玉溪村打铁花的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何年何月不祥。传说最早的打铁花初源于小炉匠们的祭祀活动。每年元宵节,为首的匠人就会和村里主事人共同协商,搭好花棚。到了那天,小炉匠们抬着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到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夜晚传统节目演完之后便开始打铁花。  

图片3.png

打铁花的表演形式和操作过程比较简单,组织者在花棚前宽阔的场地上安好风箱和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时,需要多人配合,并准备好多块“花板”,“花板”一头乍一头宽,长约一米。炉匠把在盛放熔炉里的铁汁用特制的勺舀起铁汁往空中一倒,打花者手拿“花板”趁势接着击往天空,瞬时被击碎铁汁冲天而起,犹如现在的礼花,绚丽多姿,光彩夺目。其他村也摇呼相应,整个天空铁花迸发,流光溢彩。

打铁花对于当时生活水平低下、文化艺术生活贫乏的农村,给乡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振奋。这种既省钱又简便的打铁花活动,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支持,成为当地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玉溪村的民风民俗、社火文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保护。它对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家园与历史将会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