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徽州传统村落,就是一部二十四史

西递、宏村

2021-01-21
歙县论坛 0   |   1

来源:歙县论坛

鸟瞰徽州大地,山峦起伏,溪流纵横,在青山绿水之间,错落有致地散布着一些粉墙黛瓦白屋群,把一方大好山水装点得格外清新别致而又韵味十足。这就是千百年来徽州人根本所在、情怀所系的自然聚落,也就是徽州的传统村落,人们通常习惯称之为徽州古村落。

图片1.png

2000年11月30日,那是一个值得徽州人纪念的日子。正是在那一天,西递、宏村作为徽州古村落的典型代表,率先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千载深山人未识,一朝传名天下知。从那以后,徽州古村落便声名鹊起,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西递、宏村何以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西递、宏村的看法如何?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语这样说:“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化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评语还具体指出:“这两个村庄的建筑与街道布局体现了中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它们的街道布局、建筑与装饰、整体房屋及上下水系系统有都是独一无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的“中国皖南古村落”,实际上指的就是徽州古村落,指的就是1000多年来,在中国皖南山区,以“天人合一”为准则,以徽州文化为底蕴,人们所创建、发展和完善的徽州传统村落。

当然,如果说“中国皖南古村落”与“徽州古村落”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的话,那么“中国皖南古村落”还应当包括徽州周边地区的一些古村落,像旌德的江村、泾县的查济,它们都与徽州本土地缘相近、民俗相亲,所以同样具有徽州古村落的历史风貌,深刻体现出徽州传统的文化的影响。

试看江村,有副楹联这样写道:“前陈玉案,后枕金鳌,溪水环流,千古钟灵秀;左拱黄山,右朝白岳,烟鬟远峙,万载毓英华。”上联包含的风水观念,下联表现的山岳情怀,一目了然,显然都与徽州本土的古村落毫无差别。

徽州本土的一府六县,号称拥有古村五千。门前溪流无岁月,村后林木有春秋。这些古村之所以称为古村,是因为它们都从遥远的时代跋涉而来,经历过千百年的风雨洗礼,负载着悠久的徽州历史,积淀了深厚的微州文化。

如果追潮起来,徽州境内最早的村落,应该是古代山越人的聚居之地,学者称之为原始定居型村落。1959年在修建机场的施工中,屯溪弈棋附近发现一处古代土墩墓群,一个土墩一座墓葬,墓墩之间相距不远。1975年之前已经探明,这个墓群至少包括10座古就于春秋晚期或者战国早期的越族文化遗址。这个土墩墓群告诉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屯溪一带已经有了古越人的定居村落。

秦汉以后,为了远避中原战乱,北方世家大族曾经多次大规模地迁入徽州,“依山阻险以自安”,成为徽州村落的创建主体。他们起初都会选择新安江、阊江及其主要支流流经的盆地和谷地聚族而居创建一种避世隐居、适合生存的中原移民型村落。随着中原迁入的宗族逐渐增多,随着先前迁入宗族的人口增长,这种移民型村落逐渐辐射开来,遍布于徽山徽水之间。

隋唐以后,农耕经济和耕读文化携手并行、长足发展,徽州村落也就日益显著地成呈现出特有的田园风格和牧歌情调。这一时期的徽州村落,质朴、淳厚、恬静、安宁,成为世间少有、外人向往的“桃花源里人家”。

到了明清时期,徽商经济骤然崛起,称雄天下,大批富商巨贾腰缠万贯还归故里,满怀激情地大力兴建堂屋宗祠、水口园林,徽州村落由此而显得空前兴旺。气象非凡。翻阅前人的诗文笔记,随处可以看到类似的描绘:徽州各地,烟火万家,“所居成聚,所聚成都”“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村落风貌,“宛如城郭”。当时人们无不惊叹:四海之内,“未有如新安之盛者”!

图片2.png

当代曾有学者论道:一座徽州传统村落,就是一部二十四史,是一部百科全书——此言不假!

“程朱阙里”篁墩就是一个典型倒证。篁墩过去属于歙县,现属黄山市屯溪区,位于屯溪东北隅,邻新安江。东晋时期,程元谭代理新安太守,三年期满,百姓挽留,终不得去,死于任所,子孙便家居篁墩,奉他为新安程氏始祖。其实篁墩最初名叫“姚家墩”,东晋已有黄元积先于程氏担任新安太守,死后葬于此地,子孙也就以此为家,后因黄氏兴盛,更名“黄墩”。到了明成化年间,翰林学士程敏政认为,既是程氏祖居之地,岂能冠名他姓,于是又将“黄墩”改为“篁墩”。

如今看来,无论是以程氏为主,还是以黄氏为主,篁墩都有将近1700年的历史,何况早在黄程两家之前,当地居者还有姚氏!篁墩村口高高耸立的一座牌坊早已坍塌,所幸牌坊所刻“程朱阙里”“洛闽溯本” 八个大字保留完好。仅此八个大字,就让我们看到篁墩在徽州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曾经有过的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