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壶关县树掌镇芳岱村发生的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树掌镇芳代村

2020-06-15
胡海涛 0   |   1

芳岱村地处太行山南端,是一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庄。西北距离县城45公里,东边距离河南林州市40多公里,西南距离陵川县只有20多公里。一条连接晋豫两省的古商道从村旁绕过,带给小村庄数百年的繁华,留下了古朴典雅的庙堂建筑和成片的特色民居。精美的砖木石雕透露出昔日繁华的影子,典雅朴拙的匾额词句传递着家风家教的濡养。繁华过后是落寞,那些依然矗立的明清古建筑,在岁月的更迭中显现出一种古朴的风韵,虽残败却散发着苍凉之美。

 

blob.png

窑底院门前的青石古道

 

鼓角铮鸣地 高崖筑方城

有学者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战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址。仅在我市就有不少军事遗址,像明代长城遗址就有19处之多,分布在黎城,而壶关县则有一处战国长城遗址。其他像寨墙、堡垒等军事遗存则各地都有,零散分布。此次记者走访的芳岱村就有几处军事遗址,记录了历史上的一页篇章,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壶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壶关县志》道光版曾记载“壶关居上党上游,当三晋两河之冲,为历代用武所必争”。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带来了战争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芳岱村是陵川县北部、壶关县南部经树掌、大峡谷到河南林州的唯一交通要道必经之处,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芳岱村北靠大垴山(俗称寨址山),东挨老虎山,西临将军峰。北面大垴山顶有军事工程方城、东面老虎山半腰有军事寨堡东寨,将军峰上有烽火台旧址。这都是古代战争历经千年而留下的印记。

大垴山海拔高度1425米,为四面绝壁孤峰。方城遗址就位于大垴山峰顶,总体保存基本完好。据有关学者考证,此遗址是战国时长平之战的遗存,可能是赵国将领廉颇在此驻扎的指挥机关。从东侧的小垴山西上,攀岩50米的绝壁山脊石径,便可进入方城内。山路崎岖,林木茂盛,攀登极为不易。登临高处,一处石块垒砌的巨大城堡形建筑跃然眼前。虽然已经坍塌,但气势犹在。

 

blob.png

 芳岱村北大垴山上的方城遗址

 

方城遗址东西长70米,南北宽5米。该处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站在此处环视四周,视野开阔,五指河与清晴河在山脚的东南部合流。东面遥遥相望的是回车村山顶上的寨堡,南面则是河东村山上的寨堡。

方城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贯通整个寨堡的东西走廊,长约60米,宽0.5米,底部为平石铺地。走廊南侧石墙外,就是高达60多米的悬崖绝壁。绝壁上建起三层4米高的护寨堤坝墙,一直砌到和走廊南侧石墙平齐。走廊北侧是三间石砌房屋,不过只残存一米多高的根基了。灌木杂草在石块之间丛生,一片荒凉。方城东侧有一椭圆军事堡垒,东西长2.5米,南北宽1.8米,西侧墙体宽厚达2.2米,巨石横砌,极其坚固。

从方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地形以及寨堡规模判断,这是当时进出晋豫之间战略要道上的重要节点,此处四周分布的寨堡、烽火台可为佐证。附近村民在这一带耕地时,曾捡到不少青铜箭头,仿佛与历史上的战争做印证。

芳岱村东南方向500米左右的清晴河峡谷河床,就是古时候晋豫两省之间的通道,往北连接到著名的太行山大峡谷西端。长平之战时,秦军主帅白起派遣嬴豹带领五千精兵,插入到赵军腹部,切断赵军粮道,导致赵军断粮46天,最终大败。有学者考证,这五千精兵走的道路就是太行山大峡谷这一条路。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这里发生过著名的芳岱阻击战。当时,方城和东寨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军事堡垒作用。它们见证了战争的残酷,记录了历史的一页。它们是凝固的军事历史的载体,也是重要的民族记忆的基因,有着重要的研究和社会教育价值,亟待妥善保护。

 

三圣共祭三教堂 春祈秋报古戏院

走访古村落,离不开古庙宇。对各路神灵的敬奉,是民间的普遍风俗,只要灵验,就有信众,而且一般都是泛神论,不拘泥于神位高低、神职大小以及神仙来历。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很多大小庙宇,供奉大神的庙宇建筑往往都是规模宏大、格局完整。当然,神职小的庙宇建筑就很简陋了,比如常见的五道爷庙,或者土地庙,大都简陋不堪。

芳岱村内外共有六座神庙,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信仰祭祀系统,比如山神庙、牛王庙、济渎庙、马王庙等。现今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庙宇就是三教堂,供奉佛教的释迦摩尼、道教的老子、儒教的孔子。这种三教合一、三圣共祭的庙宇在我市各地其实并不少见。这也反映了当地村民对宗教信仰的功利性、实用性和包容性。

三教堂位于芳岱村东,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清代有三次重修记录,重修石碑都被安放在一座碑亭中。记者一行走访时,恰逢又一次揭瓦重修,庙内各处搭起了脚手架,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征得维修人员的同意,记者一行走进三教堂,小心翼翼地在脚手架中间观赏这座三圣共祭的圣殿。

 

blob.png

正在维修的三教堂

 

三教堂坐北朝南,只有一进院落,占地400平方米。有正殿、东西耳殿、东西廊房、南殿等建筑。正殿为三间前廊式建筑,坐落在1.5米高石台阶上,屋脊上有宝顶、有脊兽。廊下高大的石柱撑起粗大的横梁,房檐下是七朵彩绘斗拱,宛如檐下盛开的漂亮花朵。大殿正门上匾额题写“佛凝瑞气”四个金字,左右窗额上有上世纪五十年代题写的“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黑色大字,将原来的金字完全遮盖。两相对照,有一种说不出的怪诞感。

对面不是常见的戏楼,而是观音殿。格局与正殿相仿,不同之处在于,柱子间额枋下有繁复的木雕云纹形雀替,显得气象生动。由于三教堂建在坡地上,观音殿的后墙建在高高的石基上,后墙外侧是一米多高的石砌花墙,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石板甬道,通往东南方向的山门。山门为垂花门,门额上题写金字“润泽生民”,垂花门上有精美木雕。

别看三教堂没有戏台,但是紧挨它旁边的东南方向,却有一整座古戏院,这就是俗称官厅院的诸神殿。在传统村落中,神庙配建戏台、戏楼都不算少见,但是,能拥有一整座院子都是为酬神唱戏的戏院,却是十分罕见的。

据资料记载,诸神殿官厅院“乃春祈秋赛迎神之地也”。春祈秋赛或称春祈秋报,源自古代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即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收后报答神功。报答神功有相应的仪式和内容,就是大家熟知的赛社活动。

诸神殿现在是市级文保单位,占地 300多平方米。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地势比三教堂略低,四面都是二层楼,山门朝西,与三教堂正门斜对。最有趣的是,这座古戏院原本是规规矩矩的坐北朝南格局,后来在清咸丰元年改扩建时,改为坐西朝东。工程浩大,历历经五年方改建完毕。

诸神殿其他建筑不需多说,除了北楼是凿山垫起高高的石阶,而其实际为一层外,西南东各楼俱是二层,尤以东边的戏台装饰最为繁复奢华、精美绝伦。三开间的戏楼正面额枋上彩绘犹存,雀替木雕精湛,有琴棋书画、有卷曲的云纹。戏台前后用三座屏风隔开,屏风上布满彩绘,虽然斑驳脱落,但色彩依然鲜亮。正中屏风上有匾额题“云遏霞飞”,左右分别是“戛玉”“、敲金”。这些词语连起来,都是形容戏曲声音美妙悦耳的,也是取个吉兆的意思。戏台顶部还很罕见地全部铺设了木制天花板,而且全部彩绘,这在记者所见到的古戏台中为仅见,从中可以看出芳岱村民对赛社活动的重视。这也为研究清代乡村戏院建筑格局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blob.png

 正在维修的诸神殿戏楼

 

岁月无情,剥蚀了金碧辉煌的戏楼外观,湮灭了悦耳动听的唱腔,埋没了响动一村的锣鼓镲钹,只剩下满是沧桑的戏楼和观楼,院内长满了荒草,快有一个成人的高度了。站在院里,在四周高大的建筑映衬下,人显得很矮小。如果闭上双眼,似乎仍能听到戏楼上传来的唱曲声和四周的掌声、欢呼鼓噪声。

据资料记载,芳岱村的赛社活动延续了千年,从扩建诸神殿开始,村里也有了自己的戏班子,每逢迎神赛社或者佳节,都要在古戏院演戏庆祝。每逢此时,村民们就会将各路神仙请到西楼,大开宴席、唱戏感谢。赛社前,要请神、迎神,赛社毕,还要送各路神仙归位。因为赛社时,这里会聚了所有神仙,所以这座戏院就叫做诸神殿。

由此看来,住在芳岱村的神仙们生活比较好,起码娱乐活动时,有专人接送,有专门包房观看,不需要自己赶路前去挤座,而其他有戏台的村落,戏台都是大神的道场。遇到这种大型娱乐活动,小杂神们估计挤都挤不进去,别说有专座了,最多只能在院外听个响。

 

花样墀头费心思 经典匾额显精神

芳岱村公用建筑如此宏伟壮观,源自于村子的经济实力。芳岱村民绝大多数姓秦,秦姓始祖从明嘉靖年间迁移至此后,艰苦创业,抓住这里位于晋豫商道重要节点的有利商机,耕读农商并重,到清代中期,村里已经出现了几户颇有实力的富户。大片的清代民居就是从那时开始陆续兴建的。

这些民居院落以三合院、四合院的砖木结构为主,历经百余年风雨,矗立至今,虽然外观有些残破,但从选址到建材使用、院落规模、装饰手段等,依然能够看出,院落主人当年是何等富裕。目前,这些民居保存基本完整,还有部分现在还住有人家。

芳岱村位于山区,村落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民居院落的修建也就随形就势、因地制宜,于是这些成片的清代民居就显得高低错落有致。百余年岁月的侵染,青砖灰瓦的整体外观下,显得浑然一体,自有一种沧桑的魅力。这些院落原来都有各自的主人和名字,现在则是根据在村子里的位置,另外有了俗名:窑底院、东地则院、岸底圪廊院、当中院、岸头上等等。

这些民居院落无论是位于村子东南角地势最低处的窑底院,还是位于村中地势较高的岸头院;不论是一进、两进,还是三进院,大都为青砖灰瓦的二层棚楼式结构,宽大厚重的青砖在巨大的条石基础上叠砌出一栋栋华美的房屋,给勤劳的人们以安居乐业的最好保障。


 

blob.png

 各种花样的墀头


过去的人们无论是读书求取功名,还是经商务农发家,总是要在老家置办力所能及的房屋院落,为自己的人生寻找一个实实在在的寄托。所以,这些青砖灰瓦的房屋,功能上不只是遮风避雨那样实用简单,还是一家人精气神的展现。这些就体现在房屋的装饰性构件以及门窗各处的匾额上,比如门窗部位的砖木石雕花、山墙屋檐下墀头的砖雕等等。透过这些比较常见的装饰构件,可以看到房屋主人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

这些清代民居的雕花装饰且不说,最有趣的是好几户人家的墀头砖雕,完全和常见的不同。常见的民居墀头装饰无非是在两边山墙的边檐下,仿佛房屋颈部的位置,精心雕刻珍禽异兽瑞草之类的吉祥图案,视财力及审美需求,或正面雕刻或三面立体雕刻,但范围都不出墙面。

这些在芳岱村也有,然而,这里还有和它们完全不同的墀头装饰,它们跳出了墙面的约束,以一种立体的样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远看像开在山墙边檐下的硕大花朵,细看则各有不同。有的像斗拱,上面装饰了各种花纹和图案;有的像聚拢的花托,花瓣叶片雕饰成狮头和花卉,下面还有垂柱支撑。在这有限的空间,工匠们按照主人的情感诉求,将没有生命的青砖,雕琢出鲜活的形象,让矗立的房屋也有了生命力。

与之对应的则是遍布门窗的匾额题词,与其他传统村落一样,这些老房子的大门、仪门,以及门窗部位,多有各种各样的题词,书法文意俱佳。诸如常见的“视履考祥”、“和气致祥”、“树德务滋”、“世德作求”、“其旋元吉”、“长发其祥”、“古训是式”……这些出自古代经典四书五经的词句,从道德品行等各方面对自己和家人进行约束和期望,是一种无形的监督,更是一种有效的敦促和鼓励。记者相信,在这样一种令人仰望的家风家训的熏陶下,“读古人书”、“友天下士”,家家户户栋梁之才不敢说必有,但大奸大恶之徒则绝无。

 

石板沧桑铺商道 影壁吉语兆胸怀

窑底院大门朝东,门外就是一条南北方向的青石板坡路,这是过去的一条古街道,现在依然在使用,顺坡往上左拐就是诸神殿。窑底院南墙边就是晋豫古商道,弯弯曲曲从村子西南边绕过,现在能看出石板痕迹的长度约有两公里。踩在这数百年的古道上,似乎正与当年的骡马车队同行,耳边犹在回响铃铛声。

顺着这条古商道往村子中心走去,在那里,有一处建于清早期的岸底圪廊院。院子和其他四合院类似,但是小巧精致,只有不到200平方米。院子虽小,但保存完整,各处雕饰精美,正房门侧的天地窑都保存完好。这且不多说,最值得记述的是门前的一条青石板小巷。小巷用规整的方块青石铺成,宽不到两米,长约三四十米,经年累月的踩踏,早已磨得溜光水滑。两侧墙根处,杂草从墙缝里挤出来,顺路望去,沧桑的韵味十足。若是遇到下雨天,颇有戴望舒《雨巷》的感觉。

 

blob.png

 岸头上院子外墙上的壹善影壁

 

从石板小巷里出来,再往坡上走,就能看到一处坐落在2.5米高月台上的院落,这就是全村地势最高的清代民居岸头上。院子是东西并列的两院四合院,大门位于东院南墙,呈圆拱形,门额题四个大字“东山气概”,充分彰显了主人的豪迈气概和胸怀。与之做映衬的是,西院位置的南墙外,凸起装饰了一处影壁,上部有砖檐,壁心菱形铺砌,正中雕刻两个大字“壹善”。每个字大约一米见方,非常醒目,离老远就能看到。有意思的是,“善”字头上两点是“八”字形,趴在横画的两端。

能出现在影壁中心的词语大都是吉祥祝福或者自我警省之类的吉语,“壹善”也应该类似,大概是“日行一善”的意思。联系房屋主人大门上的“东山气概”,院内二门上的“视履考祥”,从几处词意综合考量来看,“日行一善”应该是比较符合主人诉求的。同行的村干部介绍说,你看那个“善”字头上的两点,是趴在那儿,不是“支愣”着,就是说,日行一善也要低调,不可张扬。由此可见,院落主人能有这样的一份价值观和人生观,足见其胸怀之宽广。

 

blob.png

 岸底圪廊院门前的青石板小巷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无论这些院落的主人在当年是何等的叱咤风云,挥斥方遒,财力是如何的雄厚,富甲一方,但总敌不过历史的风云变幻和时代的更迭。除了这些大大小小的砖瓦土木连接构成的建筑,以及上面的精美雕饰,能够留给后人一些遐想和故事以外,就是那些藏在门匾里的题字能够稍微揭示一些曾经的荣耀。

辉煌也罢,平淡也罢,数百年风雨过去,这些老房子也和村子里随处可见的石碾、石磨一样,古朴中见沧桑,幽雅中显破败,所有的历史风云、人文故事、兵火余烬皆藏在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砖木石雕中,留待有心人去挖掘、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