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宅村文化建设有亮点

牛宅村

2021-01-27
孙永强 0   |   1


八闽乡村

image.png

漫步在两排修剪有型的行道树下,是一条幽静的马路,两旁是造型别致、新颖的小洋楼。越往深里走,树荫就越显得浓密,浓密得好像隔绝了外在的喧嚣,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清晨的秋风,不时向我送来乡村秋天的凉意。我打心里明白了,这种环境下生活,有着一种别样的情趣,岂是我们这些成天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城里人所能享受的。

我明白,在海口镇牛宅村采访,千万不敢提及生活水平如何这样幼稚的问题。这里可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果然,在采访村老人会会长林圣旺时,这位当年的生产队干部,不无感慨地说: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对我们村来说,不是吃、穿、住这样的问题了,而是如何让我们多数留守老人在思想感情上能轻松愉悦起来。

牛宅村村民们追求的是文化生活的享受。加强村民的思想文化建设,是牛宅村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新亮点。村党委委员张萍这样告诉记者。

首先要让村里的老人觉得老人生活仍然有意义,真实感受夕阳下的生活“红晕”。夕阳下,仍然是彩霞满天。生活的主要元素不再是吃穿住行,还有更高的品质追求与享受。因此,村里组织了“乐龄学堂”。

 

每周五半天时间学习。学科有健身、舞蹈、唱歌等。最突出的是,给老人上课的是大学里的专业老师。干一辈子农活的农民,怎么也没想到垂暮之年,能够聆听大学老师讲课,真是一种享受。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课后全体学员留下来共进午餐。这就是村里老年人津津乐道的“同学”、“同乐”、“同餐”。

张萍说,这样做一方面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老年人思想感情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老年人产生思想自闭、抑郁等心理健康疾病。

image.png

林圣旺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精神矍铄、甚是健谈。他还与我探讨起了广场舞好处。他说,晚上村民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到村口的广场欣赏妇女们跳广场舞。在城市遭市民白眼的广场舞,为何成了乡村新型的文化呢?

林圣旺分析说:一是在农村看广场舞的都是熟人,自然就带着一种感情去欣赏;二是,农村地域比较空旷,像我们村口周边没有住宅,自然不会影响他人;三是,跳舞也是放松精神,调节情绪的一种方式。这样妇女就不会因为繁琐的家务而闹得家庭不快。看来,对接受过大学老师教育的村民,是要刮目相看。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工作有了着落,年轻人的思想文化工作也不能放松。

2017年国庆节,海口镇民间举行“迎十九大”“庆国庆”的文艺晚会。各处乡贤来了不少。其中就有对乡土历史、文化很熟悉,很有研究的俞达珠先生。在座谈会上,俞达珠先生说到了海口以前很盛行“中秋瓦塔盘诗”的节俗,随着唱了几句儿时所唱的“白话诗”,引得村党委书记林惠明,村委主任郑文明的兴趣。大家都想到一块了:收集民间歌谣,在青少年中传唱,并组织“青年民歌队”,进行“民歌对唱”。这种积极向上,秉承乡土文化的提议立刻促成了双方合作。

俞达珠先生果然不负众望,历收集之艰辛,忍熬夜之困苦,于第二年便完成了大作——《牛宅民谣选编》。

image.png

《牛宅民谣选编》一书,丰富了牛宅村青少年文娱生活,也成了牛宅村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下一代人牢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村里又拨出400多万元款项,在东岳山腰兴建了“空军英雄杜凤瑞”牺牲地纪念碑,供青少年瞻仰,缅怀这位英雄。杜凤瑞1958年在空战中击落一架敌机,在自己飞机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仍死咬另一架敌机,从8000米高空一路追杀过去,将其击落,后因飞机失控跳伞,在空中遭敌袭击而血洒长空。牺牲时年仅25岁。

中国空军将杜凤瑞精神归纳为“四种精神”:忠于党和人民的革命精神;捍卫祖国领空的献身精神;苦练杀敌本领的拼搏精神;压倒一切敌人的战斗精神。

牛宅村两委,正是要用这种精神,教育下一代人,让他们一生都用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成长。站在杜凤瑞烈士的纪念碑前,眺望牛宅村,一片绿意下静谧的村落,隐隐约约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正是这种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牛宅村民在各行各业中拼搏、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