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戏”唱罢“文登场”(二)

点洋村

2021-01-27
孙永强 0   |   1


八闽乡村 

说过“武戏”,自然要唱唱“文曲”了。

image.png

上世纪一场“文化大革命”给这个村带来了一批活泼、好动的“革命闯将”。他们是福州第二十七中与福州第九中学的学生。在接受贫下中农教育的年代,这两所中学分别在这里建了分校,有利于城里的孩子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彻底改造“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小资产阶级思想。

先说说离村口约一公里处的二十七中分校。

194县道一个转弯处,前面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的背后,一座砖木结构二层楼的老房子,好像一位垂死挣扎的老人,凄风苦雨中还残喘着一口气,期待着最后能见亲人一面。也难怪他会有这样的愁容,他身边的几座房子早已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经受不住暴风雨的打击,轰然倒下。倒塌前,他一直鼓励大家,要坚持住,当年的孩子们一定还会来看望的。

无奈,大自然风暴是无情的,他们的生命最终还是定格在这样凄风苦雨的夜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大”的身上,这就是他坚持到现在的理由。阳光下,我轻轻踏上了楼梯,深怕惊醒了这位跨世纪老人,想寻找出当年学子的一丝丝痕迹。显然无果。要不是村支书告诉我这里是二十七中分校,我绝对不会将这样一座破旧的楼房,这样荒草丛生,这样荒凉的场景,与一所学校联想起来。这里曾经欢歌笑语,这里曾经书声琅琅,这里曾经留下多少少年的梦想啊。

来吧,如果你曾经是二十七中的学生,曾经在这里留下过青春的身影,请回来看看他吧。

他期待着与你们见上最后一面,他没有多少日子了。

九中分校就幸运多了。毕竟他在村内,靠近原来的施家大院,现在成了村里的“黄金”地段,现如今已经被村民买下,成了普通的民居。我赶到现场一看,一个小土坡上去,与二十七中分校结构相似的两层楼房子,一身土黄色的打扮,显然也是沾上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光,让他焕然一新,精神抖擞地站在一簇民房里,要不是墙边上挂着“福州市第九中学分校旧址”的牌子,你已经认不出是分校了。他是“学农”运动中的典范,完全融入点洋村生活。

村民们甜甜地回忆说:不管怎样,当初这些快乐,富有激情的学生,还是给村里的生活带来了异样的收获。他们在“田头”学毛选,经常给我们宣读红色布告,甚至载歌载舞地宣传毛泽东思想,这些都为小村落留下了新鲜的空气,留下了生动活泼的画面。

农民们喜欢这些孩子,也喜欢上了有文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