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村游学札记---网红村探秘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

2020-06-16
梅园一号 0   |   1

(一)网红村探秘

 image002.jpg

2020年5月13日,我们参加由永泰县乡村复兴基金会组织的龙潭村游学团,与永泰县部分乡干部和创业青年一行,走进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

龙潭村,位于福建省屏南县熙岭乡的一个偏远村子。在外出大潮的席卷下,留下了暮色沉沉的村庄,面对活力渐失的困境,龙潭村推行文创兴村计划,引凤筑巢,从100余人的“空心村”到500多新老村民共生的“文创村”。仅仅两三年,沉寂的古村便迎来了数字化时代的乡村振兴。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是什么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外国人在此驻留生活?

带着好奇心,我们来到龙潭村探秘。

走进龙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古朴的传统小村落。

image004.jpg

一条西溪从村里穿过,清澈见底的溪水,一路欢歌。溪中分别耸立三墩天然巨石,溪水流过便激起朵朵浪花,这样的景象让我们的内心也跟着闹腾了起来。硕大的锦鲤悠闲地游弋着,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西溪上横跨七座石桥,清代间又修建了桥厝,连接着南北两岸村民。这正是“颖水三墩驻,西溪七拱桥”。

image005.jpg

小溪两旁是紧密相连的古屋,好些是新旧杂陈的,既保留了传统的古屋,又修缮成可以满足现代人居住需求的新房。旧有的门牌有了新招牌,“龙潭美术馆”、“闲潭居”、“演真小酒馆”、“悠然”、“其祥居”、“九五映画”、“随喜书屋”、“光合瑜伽”、“36食吧”等。屋里的主人操着不同地域的方言口音,我想这就是龙潭村里的新村民。与之为邻的,是龙潭村里拄着拐杖坐在门前的老婆婆,跑过的是光着小脚丫的村里的娃。

龙潭村的新生活

新村民带来了乡村生活方式的变化。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的创设,让拿惯了锄头锅铲的农民拿起了画笔,成为了农民画家。各种个人艺术空间、特色民宿、文创餐吧的出现,创造了新型的乡村艺术生活。

image009.jpg

下午龙潭村书记陈孝镇和省里挂职书记夏兴勇,分别给我们介绍了龙潭村这些年的变化与现状。

龙潭是省级传统古村落,文化传承深厚,村落保存相对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台戏、一坛酒”独具特色(一台戏:龙潭村四平戏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坛酒:红曲制作和黄酒酿造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两年,龙潭村以培育古村文创、激活乡村休闲气质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以党委政府为主导、艺术家为引领、传统村落为平台、村民为载体、互联网为手段的“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为了吸引和留住文创人员,他们一是创新老屋流转机制。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或20年模式,以每平米3元钱的价格由村级组织为中介进行老屋流转,避免出现哄抬租金、权益纠纷等无序现象,也解决了闲置民居“保”与“用”的难题。

二是创新老屋修缮机制。建立新村民出资、驻创专家设计、村委会代为建设运作模式,既便利租户又实现技艺传承和老屋的保护。

截止目前,已有来自北京、吉林、上海、武汉、江西、深圳、福建、香港等地以及国外的音乐家、作家、设计师、画家、导演等新村民,昔日的“空巢村”变成“网红村”,新村民也成了龙潭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村民带来了新农村的新生活和新的生活理念。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了舞台剧、有了音乐会、有了咖啡馆、有了公益美术馆、博物馆、饭店、民宿,处处焕发出了时尚的活力。“人人都可以是画家”、“人人都是电影人”,从来不敢相信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走出去的年轻人开始回巢,每栋农家门口“今日有房”的木牌成了标配。

image013.jpg

对龙潭村的未来,省驻村书记夏兴勇说:“我们不想把龙潭打造成繁华的旅游村,我们希望这里成为新村民进得来留得住,新老村民高度融合、有活力有温度的新农村。”

夕阳下的龙潭村,

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青山依旧,黛瓦如故。

但东院西院艺术馆墙上悬挂着的现代派画展,

晚霞映衬下的招振强电影工作室,

都在告诉我们,

龙潭已不再是昨日的龙潭了。

image016.jpg

香港著名导演招振强的电影工作室

image017.jpg

东院西院为政府打造的公共艺术空间,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美术展。以上作品为林正禄老师创作

image020.jpg

龙潭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