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镇彰洞古村落丨客家节日、民间传说、美食

广东省合水镇彰洞村

2021-02-20
和平发布编辑部 0   |   1


图片.png

 

客家节日

春节

俗语谓:“入年卦,讲好话”。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后,人们忙着筹备年食、年货和应时糕果,酿造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制作用糯米做的煎堆“油果”,人们事事取吉兆,不骂人,不讲不吉利的话。

正月初一人们一清早(零时)就有三牲、果饼、香烛敬“赵公元帅”,大放鞭炮接“财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齐集祠堂祭祖,仪式庄重。祭毕,请有名望的族长讲本族姓代渊源、世系及祖训。

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新姑爷”也在这两天去“上门”(即新婚夫妻同回娘家)。

初三,俗称“穷鬼日”。这一天人们不外出做客,妇人不回娘家,忌讳吃人家的酒食。乡人还有初一、初二不往外扫地的风俗,寓意是不要把财、喜扫掉。到了初三,家家户户把纸屑、垃圾清扫,加上一些糕果倒在路口烧掉,并烧香纸,念送穷歌,叫做送穷鬼。 现旧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这天文娱、体育活动特别多。

元宵节

习惯上称元宵节为“赏灯”,其日期一般是正月初九到十六,各村各屋自定,以十一、十二最为集中。晚上,灯会组织放炮仗、放孔明灯,舞龙舞狮,一直闹到深夜。还有的宴请亲朋庆贺,有的以放电影、照相等形式表示庆祝。

清明节

客家人的扫墓时间旧时不在清明,而是在农历二月或八月。因清明时节正是莳田大忙,人们怕误农事。清明那天,每家只是做一种用嫩芒叶、鸡屎藤或艾叶和米粉加糖做成的米饭吃,或菱、祖坟挂纸,表示悼念。

80年代未开始,清明节扫墓的人逐渐多起来,一是各机关单位、厂矿、学校多在这天组织人们到烈士墓前祭悼,宣传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外出工作或打工的人在清明节回来扫墓,表示赚了钱不忘祖宗。

端午节

习惯上称为“过五月节”。客家人有“一年一节”的说法。“节”指端午节,可见端午节是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日。这一大节,家家要备办三牲敬祖先、敬神,亲朋好友互相往来。其活动主要有包粽子吃,用直蒲、艾叶煮水洗澡,挂葛藤,意为避邪消灾祛病。

民间传说

不得欺负回栏桥

彰洞村口有一石桥,但是石桥路口的石头无人敢采取,谁采取村里的小孩就要得怪病。据说是黄氏先祖修建石桥的时候,曾许下过诺言,说此桥修好后,为了保护此桥安全和行人的方便,不准在桥边采取石材。

有一村人不信这个传说,于是约上伙伴两人,在石桥边的山上开采石材做修建房屋材料。不料,开采后的第二天,村里的许多小孩子纷纷得了怪病。这村人顿时吓着了,于是在村的老人指点下,在石桥边上做了一座阴城,并烧香,诚心诚意地跪拜,表示罪过。过几天之后,村里的小孩怪病痊愈。后来再也没有人去开采石桥边的石材。此桥也完整地保存下来。

美食

生焗酿豆腐

使用嫩滑的东江山水豆腐,含钙量高、脂肪低,而且口感稀软、制法精细。成菜后热气腾腾,味香汁浓,玲珑剔透,极具食相。

做法:将五花肉、葱花、咸鱼混合在一起后剁成肉泥,加上配料,搅拌成肉馅;接着取每块豆腐在中间挖一小洞,置入肉馅;随后将酿好的豆腐放入干锅中,用中火生焗15分钟左右取出,放入砂煲,下老抽调色加葱花等便成。

农家菜干煲

客家人常将吃不完的青菜晾晒成菜干,而“农家菜干煲” 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油而不腻,是宴席上的美味菜肴。

做法:首先将五花肉煎出猪油;梅菜干在清水中浸泡30~60分钟后,捞出切断,与煎过的猪肉一起焖片刻,随后加入精盐、白糖等辅料;将生黄豆撒铺在菜干猪肉上,慢火煮熟即可。

农家白切腌鸡

这道菜皮脆、肉滑、骨香、味浓。夹一块放在嘴里油而不腻,香而不燥,纯纯的熟油香气在鼻子里透过,令人垂涎。

做法:将宰杀好的腌鸡掏空内脏,然后用慢火熬35分钟左右,捞起切成块状后,将食用油、干葱、盐搅拌在一起淋到鸡肉上面即可。

金牌脆香肉

一只肥猪只有约0.5公斤左右的猪颈肉。该道菜选用新鲜的猪颈肉,非常爽口,并且外脆里嫩、色泽金黄。

做法:将一整块猪颈肉洗净沥干后,加入白糖、精盐等腌料拌匀腌制1小时左右;随后将其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熟透,捞起后切成薄片,佐料拌匀,用以蘸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