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三明这个千年古村水口的“秘密”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

2021-02-20
三明日报·家园 0   |   1

建宁县上坪村从遥远的五代走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悠长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在这里,无论古厝老街、山峰溪流,还是祠堂家庙,甚至一石一阶,一草一木,在流年岁月的涤荡洗礼下,尽显神秘和隽永。

水口,是上坪村村口。‍  

形如八卦

近百株古树分布在水口的四周,错落有致,色彩分明。古树掩映下的祠堂、祖庙、廊桥等古建筑沧桑久远、古意盎然。

村落两水夹流,汇于水口,呈“S”形穿中而过。白墙灰瓦的杨氏家庙和历经数百年的社祖庙,坐落东西两侧,依山而建,一白一黑,一阳一阴。

从高处俯看,整个古村水口,像极了一幅乾坤八卦图。伫立于古村水口,人们无不为古人高超的智慧感到惊叹‍。

良训传家‍

水口东边的杨氏家庙(祠堂)已有242年历史。祠堂结构简约,朴实大气,内祀上坪杨氏始祖汉太尉杨震、始迁祖杨感遁、十五世祖杨道苓支下考(妣)宗亲。山门正门上方额枋书“杨氏家庙”,左右侧额枋分别书“爱亲”“敬长”。

这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正是上坪杨氏家训。民国廿一年仲夏,上坪杨氏第三十代后裔杨天爵在谱序中对家训有两处注解“我族之盛,东楚首屈一指,通邑论亦卓卓在人耳目,他族每相赞义,曰上坪杨氏纲纪好,慎毋轻视。所言纲纪好云者,即举族之人能笃亲亲之义,亦即能尽团结之诚。”“寓团结于笃亲亲之中为至善,盖由一姓族之小团结,而合为全姓族之大团结,由全姓族之大团结,更推之为我黄冑各姓族之大团,进之为各种族之最大团结。”什么好纲纪呢?笃亲亲。笃,团结也。

家庙前风水林中有一棵辛夷树和一棵枫香树,树龄相当,都有几百年。神奇的是,两棵古树树枝都左右对称,像一双双张开的手臂,列次而上。两棵古树背靠而立,珠联璧合。古辛夷“拥抱”姿势朝向村里,古枫香“拥抱”姿势朝向村外。

《易经》里说,东为阳,西为阴,阴阳共生。按传统唯心的说法是,东边的祠堂供奉列祖列宗,管理“阳间”;西边的社祖庙供奉神灵,管理“阴间”。社祖庙正堂奉祀上坪社祖公、社祖婆、范公及四位“太子”。社祖公是位南宋战将,过世后被赐封为英烈侯王,范公是一位行医一生的大善人。正堂两侧侧堂分别是“观音堂”和“五谷堂”。祖堂与佛堂、道堂并列而立,儒释道三种文化融为一体。即便是在正堂,除了供奉本姓社祖外,还敬奉外姓范公,彰显出古村文化包容大气特质。进正堂,须拾阶“五级”,屋顶单面重檐上“九龙”斗拱翘首威严。屋顶营造方式让人颇感费解,没有按正规“重檐”营造方法,仅是在正屋面以单面“重檐”构造。封建社会筑屋立堂等级森严,难道是怕有僭越的嫌疑?可堂上奉祀的杨公有“英烈侯王”之名,按理用重檐堂屋并不为过。想来,应该是杨氏先祖韬晦太过,不欲名传张扬于后世吧!‍‍  

图片.png

 

民俗祈愿‍

每年正月初二到初六,上坪杨氏的后代们都要将正堂供奉的社祖公、社祖婆和范公请进村里,开展“晏神”活动,俗称“晏神节”,以示慎终追远和教育后人敬宗崇祖;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还要举办“朝华”佛事和“游五谷真仙”活动,祈愿全族一年平平安安、五谷丰登。从形式到内容,知行合一。

三个民俗活动已世代延续了六百多年。数百年的重复和坚持,与其说是对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包容虔诚,不如说是对一种信仰的坚定和坚守。‍

图片.png

 

风雨廊桥‍

风雨廊桥,风雨悠悠。上坪水口的风雨廊桥连接东西庙宇,也是原来村民出村的必经之地。水口的廊桥有它的特别之处,桥作桥,廊作廊,泾渭分明又彼此相连。

石拱桥边的回廊建了一次又一次,木廊变成石廊,石廊又变回了木廊,唯独不变的是其内供奉的两樽神像——马荣超元帅和赵立桓将军。元帅手捧书卷,将军执戟,一文一武,已“把守”水口千百年。我查遍了资料,历史上也没马荣超元帅和赵立桓将军,倒是有马超和赵立,前者是三国蜀汉名将,后者是南宋抗金英雄。也许是代代相传时的口误,或是确有其人?其实也不必深究,历史草蛇灰线,最终都能弄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