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脚,用彩石筑就的油画村庄(下)

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

2021-02-20
​ 杨飞虎 0   |   1

图片.png

 

沿着村里唯一的水泥路走,第一座石头厝,绿油油的枝叶攀爬在斑斓的石头上,古老的墙面仿佛有了生命。门口特意散落的手拉板车、分谷的“风起”、石磨、猪槽,引得很多游客驻足拍照。

右边的一座60年代的祠堂,三条石条门框的木门已经破旧腐朽,两盏六棱柱形的红灯笼是由上下两个扣子和细细的竹篾编制而成的,典型的70年代的造型,最令人惊讶的是两边墙上的大字:“毛主席说: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会成功”“毛主席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让人感叹那个特殊年代的威力。我却在想,在一个村口的公共场所,五十多年的时光,老了岁月,变了工具,那个时代的墙壁还是那样整齐,毛笔字还是没有损坏,不得不敬佩村里民风的淳朴,孩子们那种家教的高贵了,这样的地方,哪怕是天涯海角无人可知,总有一天,这个地方一定会让世人刮目相看的。

图片.png

 

漫步穿行巷道中,两边墙壁伸手可触,相对两人交汇,几乎需要贴身才能过去,看斑斓的墙体上,小小的正门,小小的窗户,墙体上不起眼的小孔,让人有点迷惑,我随意地向擦肩而过的本地老人们问好并问缘由,他们憨厚地微笑,用热情但难懂的方言解释,我在半懂半猜之间明白,原来是为了防盗作用。更让我觉得好奇的是他们取的一座座房子的名字:乌埕崎、红埕古厝、牛磨巷、民国记忆,牛么崎等等,别具风格。是现在的人们取的,还是原来就有的,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实在是不懂村里留守老人的普通话。

村子的最高处——村里最为堂皇、最具特色的“瑞峰楼”就如一位淡定好客的老爷子,敞开胸怀迎接你的到来。楷书“瑞峰”两字在清嘉庆四年巳未之秋就已经刻在这青条石的拱形大门门柱上了,楼的大门构筑精美,由辉绿岩方块石垒成,显得整齐、密至、端庄、大气,整幢楼房的三面全部都是石头砌到顶,只在二楼正面墙上留三个小窗。楼内两边上下各三个房间,后边是小厅,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天井里面也就是所谓的中堂,现在布置成一个供游客歇息的小而雅的茶室,游客可在此免费品茶,一位中年大妈自然地递上她自种自制的茶叶,烧好开水,热情地招呼客人自己泡茶喝,即使你喝茶后不买,还是热情地招呼你有机会再来。坐在这里喝茶,透过大门,悠悠天空澄清碧透,白云不时飘然而过,这样的环境最容易让人忘却繁杂,回归宁静。楼后的那棵大樟树,估计就是他们的村里风水树了。与重庆来的律师一起喝了三杯茶,拍了几张照片,就继续在村里的其他地方悠转了。

图片.png

 

“曲径通幽处,石厝花木深”。卵石铺就的小径蜿蜒曲折,被岁月冲刷得平滑光洁的石墙缝隙里泛出青绿的苔斑,阳光射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许的光线漏在墙垣里,巷道的空间显得阴仄而清幽。斑驳的门槛,锈迹斑斑的铁锁,爬满墙壁和屋顶的藤草,半掩的木门着,依墙而放的农具,一切是那么与世无争……伸手,触摸到的不是石头墙壁,触摸到的是樟脚村沧桑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图片.png

 

不得不承认,村里的每个角落,都会让你有太多的故事可写,也有太多的角度让人可拍,即使石头厝的楼梯,都是那样的别致,它就是由墙体中伸出来的石条自然的形成楼梯,有创意。小巷里打欢的小黄土狗,倚门而坐端着饭碗的老太婆,在自家道坦洗衣的大妈,都是那样和谐。

村口那个用面粉裹着新鲜猪肉细条、牡蛎以及南瓜条制作特色油炸饼的30来岁的女人,脸上略带有羞涩的热情,2块钱一个的实惠价,让我一口气吃了五个,吃得她经不住抬头看了我一眼,有点惊讶地笑了。

一张艺术性的相片,让一座偏居山隅的石头小村落,在默默无闻了200多年以后一夜成名。我想起了因为鲁迅的《三味书屋》而天下闻名的绍兴,因为矛盾《林家铺子》而成就的林家铺子,因为陈逸飞一副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而游人如织的周庄,到底是因为人成就了它们,还是它们成就了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