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古村】歙县北乡——蕃村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蕃村

2021-02-20
​ 歙县志 0   |   1

图:网络

与姬川、禹坑、上丰、赵村毗连,北枕黄柏岗,前有黄眉山为屏,周围有鸡冠尖、老 虎背、鹰爪兔、尖头眼等山峰环抱,一条小溪自北而南穿村而过,折西注入丰源河。原为沼泽地,杨柳水草蕃茂,名蕃湖,后居民掘坑排水,择高为宅,曰蕃坑,后称蕃村。 

先居周、杨、吴姓,约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鲍姓迁入,后有汪、王、许姓陆续迁入,鲍姓为村族主干。诸姓结社曰宁丰大社,后许氏自立宁丰东社。 

图片.png

 

水口极细,经村道进村后豁然,形家谓宝瓶式水口,故不筑水口坝塍,只在水口两岸遍植梅、柳、紫荆花树以荫。自水口至村建有十座小石桥,第二座为水口桥,桥头建有亭,亭壁画有三组1269五岳神、龙王、天官、地官、财神、社公、社母、土地诸神像,亭额曰“慈孝里”。第三座桥由商人鲍梦麟为寿母而建,定名太平桥,在桥头设天灯,遂得天灯桥别称。第四座桥为双层石板桥,原名草鞋桥,为一鲍姓卖草鞋者造,后有鲍兆泰经商致富,在草鞋桥桥面上加铺一块大石板,更名为鲍老桥。

图片.png

 

宋至清属宁泰乡,明清并属十二都一图。民国 24年(1935)属岩寺区丰源乡,民国 33年属许村区丰村乡,1949年 5月复属丰源乡。1950年 7月属第五区(许村),1952年6月属上丰乡,1958年 10月属上丰人民公社,1959年属上丰管理区,1961年属许村区划小的上丰人民公社,1983年以后公社改乡仍隶。2005年辖蕃村、大培、乌泥庆、许家、黄柏岗、黄眉、反背 7自然村11个村民组,326户1011人。

图片.png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私立乐育两等小学堂,解放后过渡为蕃村小学,2005年在校学生96人,教职工7人,解放后输送大中专生78人。清乾隆年间,鲍世通为苏州著名茶商,传说某年乾隆帝微服私访进其茶庄讨茶喝,适值鲍世通外出,因每包茶叶皆记有斤两钱数,接待的小伙计不敢取某一包茶叶泡茶,而是每包取一点泡了一碗茶敬客,乾隆喝了连声赞好,事后赐给“鲍家名茶”招牌,使鲍世通生意越做越红,致富后回乡倡建祠堂、社屋。鲍六开、鲍开林兄弟靠寡母拉扯长大,后为苏州鲍德润茶庄老板,光绪初回乡建房养母,兄弟俩不忍分开,把八幢房子组合建在一片,屋间巷道上空皆搭建明瓦雨棚,极有特色,今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png

 

村周曾有关帝庙、汪公庙、社屋庙。关帝庙前照墙下设有关公磨刀石,旁边附有一幢融祭台、香炉为一体的小五福庙,村人出门皆来拈香祈福。社屋庙有内外双门楼,较有特色。村中有保存完好的祠堂 3幢,其中许氏宗祠原为周氏爱莲堂,其里进寝堂前天井正中加砌一道石阶,成为“三台上阁”,较为鲜见。传说清初周氏族人参加歙、绩、旌、太四县交界的五里湖许包益抗清义军,殃及家族,绝灭于村,许氏取代后仍供周氏始祖周一应牌位。 

 

每年正月十二,祠堂点十只火头母灯,各户提灯笼就母灯火头,依辈分排列点燃,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各户提灯回家悬于堂前,至十八日始收。元宵,抬诸神像游村,其中汪华子九相公轿行进中要悠荡颠轿,谓嬉轿童。游村后要敲锣打鼓,捧汪公牌位游遍各户花果山,祭花果,祈求花繁果熟,所到之处,各户焚香化纸,放爆竹迎送。 

1958年开通村板车路,1986年拓宽为公路。1978年通高压电,1998年开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2000年通自来水,2001年 12月,与黄山金马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合作,以资源租赁方式开发“上丰花果山”旅游景区,2004年7月被国家旅游局定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传统农业以水果、茶叶生产为主,粮油生产为辅。水果以雪梨、灯笼柿、柑桔为主。雪梨始种植于南宋,有金花早、细皮、白皮早、木瓜酸、麻猴、涩梨(药梨)等,统称上丰雪梨。明万历以前用箬皮做袋套梨,后始改用柿漆浸染的纸梨袋。民国县志载:“上丰雪梨为邑之名产”、“柿产十都姬公尖(时属蕃村)者最美,其柿饼制法亦佳。”传统柑桔有大红袍种。家家户户植梅花,产梅干。1982年后引进黄梨、蜜桔。茶叶主要生产烘青,1996年后改制黄山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