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村——古街乱石铺就如“龙脊”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琉璃乡蒲塘村

2021-02-20
​江西晨报 0   |   1

图片.png

 

蒲塘村位于千年古县金溪西北,绿树和池塘怀抱着这座静谧的古村,远看来,似乎与一般赣地古村落别无二致。村内房屋栋栋相连,巷道交错纵横,建筑规模之庞大、细节之精致无一不在诉说着古村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蒲塘村历经辉煌,鼎盛时期,村中房屋鳞次栉比,远远望去有千余根烟囱耸立,号称“千烟之厦”。

99口池塘环绕古村

蒲塘古村三面环山,只有西面是地势开阔的原野,整个村子被拥在群山之中,如同“世外桃源”。这片隐秘的“乐土”是徐氏聚居的村落,据金溪县蒲塘村《蒲塘徐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徐氏开基祖徐慕贞辞官归隐,路过蒲塘,认为此地是一块福地,遂从临川迁居至此定居,从此蒲塘徐氏便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徐氏人才辈出,当地村人一直相信这是因为蒲塘村是“池波所推、龙脉所荫”的风水宝地。

 

池塘是古村的一大特色,进入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子内外随处可见的池塘。蒲塘村退休教师徐志群告诉记者,古村曾有99口池塘,水流相通,碧波荡漾。池水很清澈,村中妇女就在倒映着绿树、古屋的池塘边洗衣服,小孩子则在岸边嬉笑玩闹。

蒲池是众塘之首,古称“菖蒲塘”,村人认为其是村中“龙首”所在。十几亩蒲池水静静卧在村中,犹如一块熠熠生辉的明珠,四周则点缀着一座座古建筑。蒲池的东北角有一眼方井,西北角有一圆井,村人称这两口古井为龙凤井。蒲池北面,世宦祠和玉成书舍静静矗立,西面则是南薰门和旌义坊。

蒲塘古村自后唐人徐慕贞来此定居,几百年间已经人丁兴旺,才人辈出,渐渐成为当地望族。至明朝时,蒲塘村达到鼎盛,“千烟之厦”便是时人对古村的赞誉。 

图片.png

 

旌义坊是古村繁荣历史的最好见证。金溪县宣传部的金萱告诉记者,这座牌坊坐落在村落东侧、蒲池西岸,坐西朝东,高6.10米。牌坊由巨石建造,四柱五楼,至今整体保存完整。巨石横梁之上篆刻着“名鉴天朝”四个大字,还阴刻有一道完整的明代圣旨,讲得是明洪熙元年(1425年),时遇饥荒,蒲塘村人徐积善捐献4500石粮食给官府救济灾民,明仁宗朱高炽知道这一善举之后,当即下旨嘉奖徐积善,令人为其建造了这座旌义坊。

旌义坊造型端正大方,用料均匀考究,雕工细腻浑厚,从横梁到立柱都雕刻有龙凤、花卉等吉物装饰,历经五百余年风雨,花纹图案和刻字都还清晰可辨。由于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因此旌义坊可算是明洪熙年间遗存下来的不多的历史遗迹之一。

图片.png

 

乱石铺就“龙鳞大街”

蒲塘村人相信,古村建在“龙脉”之上,所以村子才能历经百余年的辉煌。若说蒲池是“龙首”,那么贯穿村子的大街则是“龙脊”。徐氏先人为了突出“龙脊”所在,特意将路面铺以乱石,使其看起来凹凸不平,就像龙身上的鳞片一样,还为这条街道取名“龙鳞大街”。徐志群称,这条大街弯弯曲曲的,路面乱石杂陈,看起来正像是龙的脊背。

当地还流传着“徐神仙”的传说。据说,“徐神仙”是蒲塘村人,本名徐祥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咸丰年间,“徐神仙”开坛作法,为苍生求得甘霖,被咸丰帝封为“玉府雷师真人”。蒲塘村村北的铜峰古庙便是村人为纪念“徐神仙”而修建的。

踏入古村的西成门,即可见到神秘的“龙脊路”。据说,村中曾有四个古城门:东作门、西成门、南薰门、北钥门,如今只有西成门遗存了下来,其余几门都是80年代后重建的。

西成门边有一棵巨大的古樟树,据说有500年树龄。实际上,在古村中参天古树并不少见,这得益于500多年前村人立下的“禁伐令”。西成门左边的门柱上就刻有这一禁令:“合众严禁:墩埂岭山不许窃取一枝一叶,犯者罚银十两,不服者,送官究治”。百年来,蒲塘村人谨遵“禁伐令”,这才使得村中古树、古屋、古塘相映生辉,成为蒲塘村的一大特色。

“大夫第”内巷道纵横蒲塘村内重要的古建筑都建在“龙鳞大街”两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夫第”建筑群,由“芳传东海”、“秀拔南山”两幢并列的二进大厅和隔巷的“容台世望”大屋组成。建筑间巷道交错,巷子两端又设有门楼,平时可畅通无阻,关键时刻关上巷门便可起到防御作用。“大夫第”建于乾隆年间,徐氏兄弟经商有成,后捐得官职,遂建此大宅,携族人聚居于此。“大夫第”作为官员宅邸,建造精美,门楼上精致的浮雕显示了屋主人的不菲财富和意气风发。

图片.png

 

除了“大夫第”,古村中现存有“科甲世第”、“进士第”、“科甲第”、“外翰第”等60余幢明清古建筑,一条条巷道纵横交错,将这些古建连在一起,显得井然有序。同“大夫第”建筑群一样,每组建筑群外都设有门楼,这样,村内建筑既可以通过巷道互相连通,又可以封闭为独立的聚落。

村内小巷以青石板或鹅卵石铺就,与气势轩昂的“龙鳞大街”形成了鲜明对比。天长日久,小巷的青石板上留下了农耕时代古村先人的车辙痕迹,也承载了几十代人不断奔波图强的发展历程。

蒲塘村被誉为“文武世家”

不知是“龙脉”之地庇佑了古村,还是古村人受到“龙脉”的鼓舞,百年来,蒲塘古村人才辈出。据载,科举时代,古村里出过进士11人、举人19人,登仕籍者47人,还有文武二解元,因此,蒲塘村被时人誉为“文武世家”。据说,村里文人有曾任过知府、知县、枢密副使、监察御使等官职的,也有参与编撰《永乐大典》的鸿儒;武将既有防御使、团练使等,更有“因抗倭立功而官至参将”者。

这些荣耀与古村历来重视教育有关。据族谱记载,村中曾有书院15所,现仅存清代的玉成书舍和增益山房。蒲塘村人重视“耕读传家”,村内“秀拔南城”、“芳传东海”、“荣台世望”等众多大宅门楣镌刻无不昭示着这里的鼎盛文风。

村内古宅的门楼和牌匾的题字也体现了蒲塘村作为“文武世家”的荣耀:“进士第”、“科甲第”、“大夫第”显示了村中文人在功名上的荣誉;“外翰第”说明祖上有立过战功的英雄;“云骑尉第”更是清代封赏的世袭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