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景生:半辈子以竹织雨帽为生

西樵镇百西大地村

2021-02-21
来源:西樵公信 撰文:尹俊媚 摄影:钟梓泓 曾昭弘 0   |   1

在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雨帽是世代农民农耕劳作不可缺少的用具,春日挡雨,酷暑遮阳。如今,大地村农户家中的墙上依然会挂着一两顶雨帽,竹织雨帽在风雨中伴随着祖辈走过朴实、艰苦的生活,福泽后人,延绵至今。

1.jpg

身边的非遗——竹织雨帽

西樵镇百西大地村黎氏一族的村民,用毛竹创造了传统的手工技艺——竹织雨帽。破竹、刮青、加工、上油,雨帽的制作最初是从家庭作坊的自产自销开始的,数百年间代代相传。

2.jpg

百西大地村,是南海唯一生产制造竹织雨帽的地方。坐落于大地村中心的理斋祖祠,始建于明清年间,是大地村公祠的分支。新中国成立后,原来在民间自产自销的竹织雨帽收归集体统一经营,理斋祖祠成为竹织雨帽的制作工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是竹织雨帽外销的鼎盛时期。

3.jpg

近两百年来,大地村独特的手工技艺“竹织雨帽”远近驰名。2012年,西樵竹织雨帽和竹编灯笼与丹灶罗行竹编合并申报南海竹编,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项目。

竹织雨帽曾是时代潮流

4.jpg

百西大地村的村民黎景生今年59岁,从黎景生记事以来,就知道全村老少都是靠制作竹织雨帽为生。自六七岁起,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景叔便开始学习竹织雨帽的技艺。他说:“我们五兄弟姐妹都会这门手艺,小时候放学回家就帮忙织帽子,小学毕业以后加入了雨帽小组,年纪最大的哥哥负责卖帽子,而我负责将原料带回家来织造。”

5.jpg

中山帽、鹅卵帽、海风帽、翻杆帽、德胜帽……谈及竹织雨帽的的种类,景叔如数家珍。他介绍,根据帽子的不同用途和尺寸大小,雨帽有多种分类。划龙舟时要转弯,烈日角度经常变换,戴翻杆帽是不二之选。耕田时适合戴十二规格尖髻帽,而耕桑时需避免帽檐碰到桑果,短帽檐的德胜帽最合适。

6.jpg

“以前下雨的时候,妇女戴上一顶平顶中山帽,身披蓑衣,保证不会被雨水打湿身体。”同是平顶帽,为什么比中帽大一点类别要称为中山帽呢?景叔解释:“据我爷爷说,当年孙中山在革命期间曾在广州买过一顶大号的中帽,所以后来大家都叫这个规格的帽子做中山帽。”

一门手艺养活全村人

百西大地村的竹织雨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但随着集体农业式微,以农耕为生的人越来越少,传统雨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下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时至今日,百西大地村掌握竹织雨帽技艺的人大多上了年纪,大概只剩下20多人掌握这一技艺。从事竹织雨帽手工制作四十余年的黎景生,是村里最年轻的传人。

8.jpg

承载过几代人生活痕迹的竹织雨帽技艺,承担过养活一村人的重任,是现代年轻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从大地村公园往下看,独居岭南建筑特色的镬耳屋古色古香。景叔指着这间破旧的房屋说:“这里以前是制作雨帽的工场,上百人的雨帽组曾在这里工作。”

9.jpg

原来,新中国成立后,百西大地村的竹织雨帽从民间自产自销转为集体经营,并在理斋祖祠设立雨帽组。当时的工场内设办公、生产原料收发、雨帽半成品质量验收、成品加工等环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竹织雨帽一度供不应求,上百名社员夜以继日地生产。2014年,南海区文化体育局批准理斋祖祠成为南海区第四批非遗传习所。

雨帽不在,竹圩仍在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得天独厚的集贸市场——竹圩,已经在百西大地村形成。每月4号、7号和10号,是民间的竹制品交易集市,俗称“墟日”。各式各样的竹织制品在竹圩交易,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

“那时延绵数里的竹圩市场,从村头延伸至村尾,商贾买卖熙熙攘攘,热闹至极。”景叔回忆,竹织雨帽所需的毛竹,使用来自广宁的原料为最佳,雨帽组所用的原料也是在竹圩进货。“当时雨帽组每天能生产近两百多件竹织雨帽,除了在墟日销售之外,还远销顺德、广州、中山等地。”

11.jpg

上世纪九十年代雨帽组解散后,家庭作坊再次兴起,各家各户依旧在墟日到竹圩购买毛竹原料,在家制作成品后,再送到竹圩销售。今年67岁的黎汉生是景叔的大哥,他说:“除了将成品拿到竹圩上卖,我还亲自挑着担子坐船到顺德卖雨帽,还试过骑自行车到不同的集市交易,几十斤的担子有上百件雨帽,当时一顶帽子卖九毛钱,一天能卖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路上来回的时间已花费大半天。

竹圩原址距离景叔的家不过数十米。他说:“虽然这里不卖雨帽了,但还保留着墟日的传统,每到4日、7日、10日,沿路两旁几百米地仍有许多摊贩往来叫卖,络绎不绝。”

重拾手艺,期待传承

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织雨帽的市道今非昔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雨帽组解散,竹圩已经不再是雨帽交易的集市,理斋祖祠因停用而堆满了杂物,只剩下当年在地上为帽顶定型的模坎依稀可见。近年来,部分村民曾提出修葺空置二十多年的工场,但因资金未到位而一再搁置。

12.jpg

一顶雨帽可以使用一到两年,随着物价上涨,价格也从过去的几毛钱升至20元。15岁熟练掌握毛竹破竹开篾,20岁熟习制作竹织雨帽的所有工序……虽然竹织雨帽的发展历经风雨,却是与景叔相伴一生的瑰宝。参加过雨帽组,转行买过冰棍,如今自称“水泥佬”,景叔闲暇之时仍重拾竹织雨帽手艺,不时还会送一顶亲手制作的雨帽给亲朋好友,留下一代传一代的念想。

每年大仙诞之际,景叔都是笑口常开的,因为他已多次受邀参与大仙诞非遗摊位的展示。“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我们提供平台向大众展示,对这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都是有帮助的。”新一代的年轻人愿意学习竹织雨帽的技艺,是景叔的心愿。

西樵竹织雨帽制作技艺

破竹开篾:将毛竹用刀具开成每条宽3厘米,消去竹曩,竹面刮青。用一件帽坯按规格分四面织造,修四周圆边,底面合成。捆边,形成一件雨帽半成品。在雨帽正面分层放置油光纸张、特种竹叶子。底面合成,放在地上的模子里用重物加压。在帽子的上部扫一层光油,晾干。

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