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如何将传统村落建成一座露天博物馆(中)

乡村规划

2021-02-25
温昊阳、 蒲娇 0   |   1


文博山西

尝试与探索:

几种传统村落露天博物馆的样式

一、原地修建:为空巢村及留守村所建立的传统村落遗址式露天博物馆。

 

相关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2010年为271万个,10年间减少90万个。大量传统村落伴随着年久失修、濒临坍塌等一系列空巢特质的出现,人口迁移与流失也使原本由亲缘、地缘、宗族等组成的村落社区网络遭到瓦解。针对这种发展的内部动力及监管责任人正在逐渐失去的空巢村,遗址式的露天博物馆是一种可以尝试的保护方式。

image.png

▲具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湘峪古堡

 

遗址式村落露天博物馆的建立,首先要突出的是其原真性与整体性,即在村落原址上进行重建及复建,尽量保持村庄的肌理及功能分区;其次,要对本地域内的文化进行深入梳理与精炼,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如:搜集具有价值的民族学和社会史藏品及文献,留存原住民关于社区口述历史的录影工作,将掌握技能的传人召集,通过民众(最好为原住民)身着当地传统服饰的解说或展演,从而将地域内富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节庆活动,展现于观者;最后,对于空心村而言,通常是破败的村落,但为了维持村落的整体风貌,并不做“减法”处理,而是尽量维持常态,即维持为主,修葺为辅,不轻易拆除具有标志性功能的建筑,如庙宇、祠堂、作坊、学校。不轻易改变村落的文化空间构成,如广场、坟地、祭祀场等,但可适当选取不在主要村域中心位置的建筑,对区位空间进行功能再分配,为展馆陈列、教学参观、民宿经营提供必要的场所。对于新建的民居,要划定时间节点,进行拆除。拆除后空缺的地方,从统一地域内其他村庄中找寻同时代、同品类、同风格的建筑,并进行搬迁,尽量保持村庄的整体风貌。

 

虽然相对与下文中其他两种类型露天博物馆而言,遗址式村落露天博物馆更加依托于村落本身的形态优势,偏重于村庄建筑与格局,获取原住民建构与重组的支持与能动性并不大,但从保持文化多样性以及作为游赏之地的价值而言却意义重大。

image.png

▲具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常家庄园建筑群

 

二、易地保护:拆迁村所建立的村落浓缩露天博物馆。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某些村庄的村民因社会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修建高速公路等种种原因必须背井离乡,迁入他乡的农民,尽管政府部门给予了情感关怀及经济补偿,却依然故土难归。当然,这类村落绝大多数并未列入国家级名录,但这不代表村落内部毫无保护价值与存录意义,反而往往保有大量有价值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针对拆迁村所异地重建的村落浓缩露天博物馆,是利用“减法”的方式,即从原始村落中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重组,注重其中对村落精华的提取与把握。此类村落在重建之后,往往失去去行政区域上的“姓名”与“身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能算为行政属性上的村落,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与精神意义范畴上的“村落”。同时,原村居民基本会随国家相关安置政策进行分流,或邻村而居或远离故土,故此类村落浓缩露天博物馆基本不具备生产生活功能,更多的是具有展示、观赏、旅游功能为一体的“载体”性质。

 

因为缺少原住民的活态生活在其中,此类村落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得到集中展示。就物质文化而言,对村落整体格局(如村落原始功能区域划分)、代表性公共文化空间(如广场、戏楼)、经典民居(如作坊)、重要公共建筑(如祠堂、庙宇)、主要街道、历史见证物(如石碑与文献)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测绘、拍照与标记;就非物质文化而言,对列入名录的非遗、未列入名录的非遗、日常生活场景、礼俗生活场景、家具信仰等方面进行动态影像的记录及代表性传承人及自然传人的口述记录。此外,要对日常生产场景、生产工具进行记录与实物留存。若条件允许,还可对古树、祖坟进行迁移,泥土样本进行留存。一方面是对即将逝去的村落本身进行记录,留存永久性的DNA档案。另一方面,通过盘点筛选后,将有价值的、最能体现村落地域文化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地、严谨地、有序地拆分——移动——再组建,本着“外观如旧、内部翻新”的原则,进行文化空间的营造与文化场景的还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满足对历史原真性的静态陈设,并含有一些活态的生活文化,使地域文化找到依托并长久传播。

image.png

▲具有露天博物馆性质的“山西文化产业园.留住山西”建筑群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的留住山西-山西省文化产业园119驿站区域,可算是注重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露天博物馆的典型案例。山西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此区域由具有典型山西明清风格的古建院落组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山西传统民居消亡和文化断裂的速度远比打捞与抢救快,所以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普查、整理,并合理转化与利用,应秉承以下三项原则:一是与现代科技结合,古为今用的创新精神;二是与历史资料结合,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三是与市场结合,面向社会的市场导向精神。收集,梳理,整合地域空间内有价值的老建筑构件、精美厚重的砖雕、巧夺天工的木雕、寓意丰富的匾额等,在将民间精粹与现代工艺的修复复建中,每一片瓦,每一块砖呈现出了它独特的文化韵味,通过灵魂与血肉的结合,将会给社会呈现出一个遗产级的示范项目,也便顺理成章将其塑造成代表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一座露天博物馆。

image.png

▲山西省文化产业园以“留住山西”为出发点,

将文化与旅游等多元板块有机结合于此

 

三、就地保护:对于新村旧村混杂的传统村落所建立的旧村博物馆。

 

目前传统村落的现状中,有新村与旧村同时存在的村落。即在行政区域上划分,两村都属同一村名,行政管理无异,但在原住民的依附性上差距较大。旧村往往因基础设施较差,居住多为老人与经济相对较弱的村民,而新村相反,为更多年轻人居住。久而久之,时常出现新村旧村仅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一方人声鼎沸一方却鸡犬不闻。此类村落因旧村与新村地理关系的亲密,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其实并未完全脱离旧村,还会经常与其发生关系,特别在某些与祠堂、庙宇、祖坟常有联系的村落。因而,建立此类村落的露天博物馆,要合理利用好原住居民所发挥出的能动性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