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芬兰 | “现代织女”,甘当“村落守门人”

2020-06-16
上车走人 0   |   1

image004.jpg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所有的谋生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就是手工劳动。

一丝一絮敦厚的土布在劳动者手中,那最原始的手工痕迹及棉花质感,传达着从容至简的生活哲学,也成就了织物朴实的内在和张扬的生命力。

就有这样一个人,将土布和梭子视为“一生的情结”。

image006.jpg


18年的背包客,走访世界各地寻梭16000多把,倾心老土布,只为让这些手工记忆的时间延续更长久。

故事的主人公叫郑芬兰,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驴友、小巷三寻品牌的创始人,一位守望中国土布纺织技艺密钥的文化使者。

我们关注到她是因为我们都关注相同的事:旅行、乡村以及手工。

有些人,

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并遵循这种声音而活,

这种人,

不是疯子就是传说。

——电影《燃情岁月》

 

01

郑芬兰的双重身份

左手高管,右手寻梭

土布,织机,梭子是深存于郑芬兰脑海里的几样东西。这个从金华磐安来的女子,她的过往与如今都是由土布织成的。

 image008.jpg

8岁跟着母亲织布,在织机旁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2003年,郑芬兰辞职,创业,服装公司的生意也算可以。直到2004年,偶然翻出的一条“娘家被”改变了郑芬兰原有的生活轨迹。

“我当时就被那条被子给打动了。那条被子让我想起了母亲在油灯下织布的背影。”

那条娘家被,让郑芬兰触摸到了自己真正的东西,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土布。就这样,郑芬兰与土布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对土布的热爱,让郑芬兰放弃了原来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2005年她注册了小巷三寻手织布开发有限公司,立志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品牌。

“梭子是土布制作的灵魂。”

她在机杼声中听过往的回声,在一丝一缕中回忆岁月。梭子,穿丝成布,也连接往今。郑芬兰说,“一梭一世界,一世一把梭。梭子凝集了古人数千年来传统织布工艺的智慧,寻访梭子也是在记录那些衰落的乡村文化。”

 image010.jpg

万把梭,每一把都有独有的故事。

郑芬兰笑言她是“爱梭如命”。一个人爱梭子爱到骨子里,那么全世界都会来帮助她。说到第一把梭子的来历,郑芬兰到现在都念念不忘。

image012.jpg


“我在一次去贵州的旅程中,我在贵州见到了一个当地兴义布依族的民间织布老人,她见我很热爱传统的土布纺织技艺,也是把一把陪伴了她60年的梭子送给了我,从此之后,我就踏上了收藏梭子之路”,郑芬兰说。

于是,爱上梭子的郑芬兰背上行囊,历经十几年,徒步全球,收集到了一万六千多把形状各异的梭子,为中国之最。

独自一人奔走在寻梭之旅中,只为探寻发生在个体生命身上的故事与真实的感受。

02

日用即道,为生活而设计的追求

多年来,郑芬兰一直致力于重拾东方生活美学与手作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以衣食住行用为主体,为生活而设计。

如何让“土布不土”,让原本活在生活中的土布走进现代生活,让新土布创造时尚生活之美。从布衣到家纺、空间软饰,让土布之美变成日用之美,才具有非遗守望之心。

image014.jpg


用土布制成的筷套

旧时光的颜色未褪尽

自然地融进了现代生活

 image016.jpg

质朴的布本子

在书写时感受老布手工艺的温度

image018.jpg


祈福防疫香囊挂件

马尾大有来头,经幡祈福织带

出自海拔最高村落

西藏那曲哈多村手艺人之手

传统的织布机非常笨重庞大,如果不加以改造,怎么进学校进社区呢?于是她苦思冥想,凭一己之力改造了传统的织布机。

常年与织布打交道的郑芬兰,将织布的72道工序进行分解,最终制造出了一台小巧玲珑、可以折叠的小型织布机,下至3岁孩子,上至年迈老人,都可以轻松操作。

 image020.jpg

▲改良后的小型织布机

作为国家第一台小型织布机,2012年,郑芬兰申请了小型织布机的专利。

“背包客”这一身份,让郑芬兰获得了与其他企业家与众不同的体验。

她太知道,积极与进步,行走与创造,对于产品的研发,是有多重要。

有道是:万里江山千钧担,守业更比创业难。

在前进的路上,如何能保持初心、不断进取,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都应该坚守的信念。

 

03

奔走在城市,牵挂着乡村

从磐安的小村子里走出来,乡村对于郑芬兰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她牵念着村落,古树,热爱着老屋、旧人。于她而言,乡村是心安之处。

带着对乡村的心心念念,郑芬兰走入了古老的村落。她希望能用全新的运营理念架起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绿色桥梁,塑造村落未来的自我品牌,希望能让手工村落守住一门手艺。

 image022.jpg

一方面,她对村落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她将改良后的纺织工具引进村落,让村庄里的村民重新燃起对土布的热忱,打造自主品牌,真真切切地靠自己的手艺活养活自己。

 “所有售卖的钱我都会全部归还给村民,我只是扮演着‘村落的守门人’的角色”,郑芬兰说。

一个村落的振兴,需要年轻人的回归。

image024.png


只有让原住民回来,回到自己的家乡,通过文创产业的入驻让其自发参与并主动传习的手工的村落,才可以激活村落原有的产业形态。

手工的村落要落地,乡村琐碎千头万缕,比以前收一把梭就走人要难得多。

郑芬兰希望有那么一天,她再到这村庄时,能静静地坐在门槛上,啥事也不做,啃着新出锅的玉米,听老人们织布,看着眼前的竹山。


当繁华趋于平淡,当匠心重回生活,当老物件已成为珍贵,你是否愿意回眸,仔细端详那静卧在墙角的老织布机?

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当匠心与时尚相融于心,你是否愿意跟我一起,走进那群可爱的人群中——她们是把匠心、时尚与非遗发扬光大的人,她们还是一群热爱生活,把美好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的赶路人。

去到真实的劳作场景中来体验,端看创作者的构思与灵感,感受一种经典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