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西园镇丁坂村简介

丁坂村

2021-02-25
詹柏山 0   |   1

来源:文人詹柏山

 

传统村落丁坂村简介

image.png

丁坂村在漳平市西园镇东南部,与镇政府驻地直距3公里。辖金水、丁坂、炉仔、溪仔口、仑头等自然村,村委会设丁坂中部。含废村总面积21.7平方公里。

丁坂村濒临九龙江,背靠凤凰尖(海拔575米)。九龙江傍村而过,村庄地形为下水鱼形,乃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民居密集,大部分处九龙江北溪两岸丘陵坦地,呈散落状。8542950人。讲闽南方言漳平话。居民属汉族,有黄、刘、石、吴、陈、郭、谢等姓。丁坂是西园镇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姓氏较多,目前较大姓有黄、刘、陈等;此外还有其他姓氏,如:石、方、林、郭、叶、谢、吴等。

传说,此地初为邓氏来此定居,以地处江畔(方言称“坂”)取名“邓坂”。后因水灾,邓氏他迁,别姓人迁入,以谐音改为“丁坂”,也叫“珍坂”。寓人丁兴旺、珍贵发达之意。之后,村人以参与科举考试多中式,雅化为“登榜”。今村民依旧称丁坂。明、清时代及民国初期属居仁里丁坂社称丁坂乡。1934年属登前保(与前洋坪合),先后隶第一区丁坂联保、登泰乡、党泰乡。建国初,属党泰乡登前村。土改后,属党泰区称丁坂乡。后并属西登乡。1958年公社化,称丁坂大队,先后属党泰、城郊、西园等公社。1961年曾分设丁坂头、丁坂尾两个大队;1964年又合为丁坂大队。1984年后,属西园乡称丁坂村。201310月,西园撤乡设镇,为西园镇丁坂村。

 

丁坂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漳平世纪老人郑超麟在《髫龄杂忆》一书中对丁坂村丰厚的人文历史赞赏有加。历史名人有黄宠荷获雍正帝圣旨褒奖;刘攀龙举人带领团练抵御太平天国残部进攻漳平县城,护城功成后即获左宗棠的嘉奖;进士黄起元在四川南部和射洪两县任知县,鞠躬尽瘁,在当地造福于民。清末民国名师刘志和,躬耕漳平教坛,贡献卓著,还将三位儿子培养成民国县长。1949年后,有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正师级军官刘茂烈;恢复高考后,刘伟程1991年考取清华大学本科,石益莹2010南考取北京大学本科。现有世界气象学家、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黄建平教授,中国民航大学刘家学教授等。

丁坂村境内耕地面积1264亩,主种水稻,盛产蔬菜、水果等。历史上,村民多以烧制砖瓦,捞售沙砾、渡口摆渡、水上船运等为副业。现今村民收入以蔬菜种植、在漳平工业园区务工和从事建筑与装修等为主。

村中有寺庙万灵宫、福灵宫、龙王庙等。古民居有崇德堂、衍庆堂、广德堂、保德堂、仪盛堂、懋敬堂、笃庆堂等。清代民居集中成片,四合院规整宏大,保存基本完好。古民居建筑工艺精湛,窗花斗拱精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墙壁彩绘,古色古香,韵味深长。村中保留不少石旗杆,富有人文内涵。

当地民间故事有《丁坂黄公之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划龙舟、舞狮、芗剧等。丁坂龙舟队组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1988521日,丁坂龙舟队前往福州参加省首届龙舟比赛,获得第二名。198992224日,丁坂队代表福建省队远征武汉,参加国际龙舟邀请赛,获得赛程1000米第四名;600米第六名;总分居第五名。

image.png

 

黄氏宗祠衍庆堂简介

丁坂黄氏先祖黄讷庵,系圣王部将黄世纪派裔,“宋元间(约1311年),卜居于(南靖)湖山双溪口寨湖墘。”开基祖黄南阳,讳文胜,号耕隐,系黄讷庵裔孙,生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卒于万历十七(1589年)。妻阮四姑,生四子:靖章、次章、思南、怀南。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避乱,“挈家眷自南靖(靖城湖山)徙居漳平西洋坂头,后迁丁坂头,遂卜居于登坂中坊”。

宗祠“衍庆堂”,郡望江夏。迄今衍传数十世,现有1700余人。衍庆堂位于西园镇丁坂村中坊,始建于明末叶,几经修建,壬寅年(1962年)重修。坐申向寅,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青瓦悬山顶砖土木结构,九檩八步架椽屋,双翘燕尾式屋脊,面阔五间,明厅两边各有正房、耳房,开左右巷口门。厅堂龛台上供祀开基祖黄南阳考妣神主牌,龛下祀土地神,水泥灰土地板。内坪、两边各一间悬山顶土木结构厢廊,砖砌围墙,琉璃瓦墙帽,开中间大门。门前有一道砖砌琉璃瓦顶彩龙照壁。祠堂左右各筑一纵列悬山顶土木结构辅房,堂后石砌秀土和夯土弧形的外围墙。

清代监生黄竞华、黄竞荣兄弟有“五世同堂”之誉。贡生黄宠荷(1705-1743)获雍正帝钦赐圣旨,在丁坂村道登皇路立起木质功德牌坊,并悬挂御制双面木匾“奉天承运”和“恩荣”楷书木匾各一方。“奉天承运”木匾上刻有雍正皇帝褒奖黄宠荷父母黄际标夫妇的两封诏书原文。

清咸丰六年(1856年),裔孙黄起元考中三甲第109名进士,授官四川省南部县知县和射洪县知县。黄氏宗祠门前有一石旗杆,勒字为:道光庚子科(1840年)乡试中式优贡第一名黄起元立。

清代,衍庆堂黄氏裔孙考中举人的有:黄裳(1839年中举)、黄河清(1840年)、黄起鳌(1844年)。

 

“丁坂黄公”的传说

在漳平市西园镇,有个丁坂村,村子里有许多黄氏后裔,关于他们的祖先“丁坂黄公”的传说,在漳平一带流传很广。

据说,丁坂黄公心地非常善良。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五月,他家又断粮了,眼看着一家人饿得头昏眼花,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想来想去,他决定到自己的地瓜地里挖一点小地瓜回来给孩子们充饥。虽然那时地瓜还很小,可他没有别的办法。当他走到地边的时候,却发现地瓜地里有个人影,正在挖他家的地瓜!那时正是掌灯时分,他看不清那贼是谁,不过他明白:这人一定是和自己一样,饿得够呛,才会来做贼。于是他不动声色,轻轻地摸过去。那贼在前面挖,他在后面帮着把挖起来的小地瓜装进袋子里。那贼也没注意,还以为是自己的老婆来帮他呢!贼挖够了地瓜,背起袋子,说了一声:“谁叫你也来呀,别太贪心,走吧。”就消失在夜色里了。那贼回家一看,老婆还在家里呢!一问,才知道那人根本不是老婆!这不是活见鬼了吗?于是又摸回到地瓜地里,借着朦胧的月光,这才看明白了,原来这个人竟是地瓜的主人!那贼深受感动,一下子扑上去,跪在丁坂黄公面前,泪如雨下。

由于丁坂黄公为人宽厚仁慈,勤劳肯干,后来家境渐渐有些改变,就买了一条木船,在九龙江上从事水运生意,每天往返于西园和漳平城之间。有一回,他们父子到了漳平城里的时候,一起去上厕所,猛然发现厕所的柱子上挂着一个沉甸甸大腰包,打开一看,里面竟是白花花的银子!丁坂黄公的儿子喜出望外,背起银子就要走,不料却被丁坂黄公一把拉住了。丁坂黄公告诉儿子说:“这银子不是咱们的,不能要!”还要儿子和他一起守着银子等待失主。儿子实在想不通,一气之下,就自己跑回西园去了。

丁坂黄公只好自己一人一直守着这包银子,直到太阳落山时分,也没离开。正当左右为难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老人,说对了前因后果以及银子的数目之后,丁坂黄公才把银子交还了老人,然后急急返回西园。

没了儿子的帮忙,这船显得越发的沉重了,可丁坂黄公心里却很轻松。随后,船行到了“白鹅潭”。就在这时,怪事发生了,他的船篙插下去,却拔不起来了!他拼命地摇啊摇啊,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船篙提了起来,可是沉得很。到底是啥东西呢?当他把船篙拉到水面的时候,才看到原来是一个很大的红箱子,镶着金边,船篙正好插进了箱子边上的圆圈里了,怎么弄也弄不脱!他只好把箱子拉上了船。打开一看,竟是黄灿灿的一箱金子!

从此,丁坂黄公变成了有钱人,在丁坂买地置房,发展家业,成了当时当地的大家族。

image.png

刘氏宗祠崇德堂简介

丁坂刘氏开基祖子尚公(1612-1670),名有定,系漳平永福镇同春刘氏开基始祖悫轩公第六世裔孙,生于万历壬子年(1612年),寿59岁。配陈氏、邓氏,生六子:允大、伍天、允恭、时雍、时雨、时定。积家业二千余金后,移居漳平西园镇丁坂头架屋居住。子尚公举家由永福镇同春村迁往西园镇丁坂村开基,时间当在清朝顺治初年。

崇德堂,位于西园镇丁坂村顶坊新田仔,称“蟹形”,今为丁坂刘氏大宗祠,建于清朝康熙初年,几经修葺,2007年重修。坐南朝北,坐丙向壬兼午子。一进单院落四合院,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一字形平脊。九檩八步架椽屋,面阔五间,明厅立四柱,左右各一间斜披顶辅房。厅堂铺石块地板,条石砌台明,堂上悬挂“崇德堂”木匾1块。厅堂设神龛,龛台供祀开基祖考妣神位牌。肇基祖允大公(系二世),供奉丁坂一世开基始祖子尚公。

崇德堂占地面积约52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平方米。中轴建筑由外坪、大门、天井、台阶、正厅组成。大门屋顶为琉璃瓦,屋脊两端雕有双龙。内坪夯灰土地板,中设三级台阶,左右各一间厢廊,砖土筑围墙,开中门。天井进深9米,院门左右下角间为露天。正厅面阔五间,宽13.5米;大厅四柱带前廊,进深8.1米;耳房进深7.8米。大厅占地面积30.5平方米,厅堂中梁高4米。大厅地面铺设四方石和长石条,长石条长度一至三米不等。

每年农历十月十三,为大宗祠宗亲族人祭祖时间。大厅神龛两侧楹联:“万脉江流源汉室,一天星斗照彭城。”大厅中柱楹联:“先辈遗训惟忠惟孝,后人缵绪宜俭宜勤。”大门两侧楹联:“百代孝祠山仰泰,万年支派水流东。”

大宗祠崇德堂背倚凤凰山(海拔575米),面向宽阔的九龙江。大宗祠地处九龙江北溪支流和睦溪、九鹏溪、龙岩雁石溪和万安溪四溪汇合处的下方。古语云:山主人丁,水主财。就堪舆风水而言,丁坂村地形宛如鱼形,刘氏大宗祠崇德堂立在村头高处,形为下水鱼的尾巴,而鱼头朝下在村尾,鱼嘴吻接九龙江水,形似充满活力与灵气的“下水鱼”。此地形胜颇佳,风水凸显。鲤鱼跃龙门,士子连登科,蜚声遐迩。

钟灵毓秀之宝地,孕育了“积善之家”一代又一代的宗贤俊彦,享誉八方。清朝时代,崇德堂出了刘长墀(1821)、刘光宗(1822)、刘长启(1837)、刘士英(1852)、刘攀龙(1855)、刘永新(1859)、刘连修(1885年中举)7名等举人、24名贡生。民国时期,丁坂刘出了刘子瞻(江西德安知县)、刘子明(江西信丰县长)、刘子熙(漳平县人民民主政府县长)3位县长;有5名学子就读于上海法政大学(刘子明)、复旦大学(刘子熙)、同济大学(刘世安)和南京中央大学(刘德枢)、厦门大学(刘清汉);刘子明还赴日本留学,当选1947年国大代表。1949年后,有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正师级军官刘茂烈;改革开放以来,刘伟程考取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日本就业并定居东京。现有教授、博士等多人在国内大城市工作。

当地现有刘氏男丁530多人,全村刘氏人口1100多人,占丁坂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多。民国以来,有裔孙迁往马来西亚定居(附言,刘德枢三女刘世玲移居新加坡,四女刘世绮博士移居美国)。1949年以后,更多的裔孙因外出工作迁居外地,他们分布在日本东京(刘伟程)和国内北京(刘茂烈)、天津(刘世安后人、刘家学)、江苏、江西(刘子明后裔)、台湾(刘志和兄弟等)及本省福州、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