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头寨旱溪花园村落死角变“花园”

竹头寨

2021-02-26
李君洁 0   |   1


原创 传统村落

从杂草丛生、垃圾满地、无人问津的村落死角,到兼具排水、景观、休闲功能的“花园”,它是如何做到的?仅以此文简单记录竹头寨旱溪花园的诞生。

 

初识竹头寨

作为常年奔走于全国各地传统村落的设计师,未至竹头寨,就已被一张鸟瞰照片震惊了视觉,不由心向往之。然而现实有时候没有以为的那么美好,当行走在在竹头的乡间里舍,没有了鸟儿一样俯瞰村子的视点,它像很多其他古村一样传统而破败:到处是杂草、垃圾、坍塌的棚舍,甚至还有一些摇摇欲坠的古民居。

image.png

图1 竹头寨鸟瞰照

 

它有着下寨这样典型庄寨的文保单位,也有着以楹联为代表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一批关注古庄寨保护的政府官员和乡贤群体,但是竹头的村落景观,像是被历史和现代都遗忘了一样,每一条小路、每一寸土地,都习惯了无人问津的自由生长。2018年12月28日,“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即将在这里启幕,这是一个特别的机会,让我们的设计团队走进竹头,为之努力并见证它[A1] 的每一点改变。

image.png

图2 杂草丛生的土路(左)/图3 改造前的上寨(右)

 

选到核心景观节点

如同滔滔稻浪中一个小岛的竹头寨,面积虽小,摆在我们面前的景观提升的工作难度却很大。几乎“岛上”所有建筑占地之外的村落空间都有景观提升的需求。根据我们以往的乡村景观工作经验,环境整治加重要节点打造是最有效的提升方式。因为竹头寨太小,这次的环境整治一整就是整个自然村每一处室外空间,那重要节点如何选择?

image.png

图4 下寨后墙区整治前和现场绘制的整治示意图

 

竹头寨分为上寨(卧云庄)、中寨(湾中厝)、下寨(明官寨)三个片区。下寨本身是文保单位,上寨在我们的规划中是永泰庄寨研究中心,未来的峰会会场。虽然在这两个区共选了4个景观设计节点,但是景观相对处于从属地位,设计上要更凸显建筑。相对来说中寨的景观可塑性比较高:一方面,中寨在区位上连接了上、下寨,在规划调整路网之后,也确实可以起到了枢纽作用;另一方面,中寨只有小型传统民居,没有大体量的庄寨建筑,比起来上、下寨的高耸威严,建筑分布更自由,环境空间更多样,生活气息也更浓厚。

image.png

图5 实施后的铳楼前庭院(左)/图6 上寨台地景观(右)

 

但是一开始,我们依然只选到了一些路边场地和宅间空地。竹头寨最缺的室外公共空间,或者说公共绿地,在这样一个高差很大的小山包上,是很难找到的。

最后,我们转而关注到中寨区域内最大面积的一片荒废的林子。这里没有道路,杂草丛生,据村民说暗藏着一条自然形成的雨水冲沟,部分区域的落叶之下还埋着很多陈年的垃圾。连通下寨与中寨的重要的区位,足够大的面积,相对比较丰富的植被,有改善瞬时排水(雨水)和垃圾问题的需求——凭直觉判断,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潜力空间。

image.png

图7 旱溪区第一次调研时现状照片

 

旱溪花园的诞生

因为村里的地形图信息量有限,现场的干扰因素太多,区域的基底情况几乎无法准确了解。在后续的一次补充调研之前,我们请村民帮忙清理杂草。这次的清理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终于有条件实地踏勘整个区域,忧的是少量现状杉树和几乎全部的芭蕉都被砍掉了,相对平整地块内的草丛则被直接烧光。

image.png

图8 村民清理后节点区俯拍

 

面对还在冒着余烟的场地,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一贯采用的低干预的弱景观设计方法可能不再适用了。如此彻底的清理像是在村子中心挖了一个大窟窿,恐怕需要来点“大手笔”了。

分析现场地形的变化,在区域的最北端有相对较大面积的平整场地,之后高度连续下降,最南端现有一小段冲沟。旱溪花园前期设计有两个主要部分,一是瀑布与湖区,二是溪流区。

“溪流区”是这个景观节点的主体,“旱溪花园”也因此得名。

因为这个区域没有自然水源,硬要做出一条真正的溪流显然很劳民伤财,但从上寨到中寨的雨水都会汇入这个区域,经过最南边的一小段冲沟,最后再通过涵洞排到村外。那么不做水景,也能引导排水的最好方式就是旱溪。旱溪区内不仅有由汀步组成的沿溪漫步道,同时增加了下寨与中寨之间的汀步道,让原本都只能走到村口才能通过各自道路进入的两个片区由最短路线连通起来。

image.png

图9 “溪流区”建设前后对比

 

“瀑布与湖区”在节点设计范围的最北端,与中寨相接处有高约5米的陡坡。而这个陡坡实际上是全村最大的垃圾山,由垃圾和土石混合堆叠而成。陡坡南侧相对平整的场地,也埋着很厚的陈年垃圾。垃圾清理之后,重新填土,陡坡处结合山体嵌入效果的叠石做成石瀑布,相对平整开阔的场地用碎石铺成“湖面”,与导向村外的蜿蜒旱溪相接。整个区域因山就势,晴时有以石拟水之趣,雨时有引流泄洪之功。在“湖畔”则设计了一座体量和形象与周边民居协调的景观亭,命名为“待雨轩”,作为区域内最主要的休息空间。人在亭中坐,北可仰观石瀑,南可俯瞰旱溪。

 

乡村景观的特殊之处在于,总有你预料不到的意外。施工队在村子外围修筑挡土墙时,因为看错了图纸,把本来应该贴着通住中寨的小路砌的挡土墙贴着村子外环路做了。于是与旱溪涵洞相接的不再是利于排水的自然陡坡,而是成了一片平地。此时竹头寨的景观工程已经完成预算和招投标。在建设工期紧、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是没有想过将错就错,直接做成绿地或者菜园,但是这样不管是从排水需求,还是旱溪设计的连续性上来说,都不太合适。

image.png

图15 中寨入口原始现状(左),砌筑挡土墙而填平后(右)

 

最终我们跟委托方说明了这一处景观节点的重要性,并重新申请到了建设资金,将这里改为一个小池塘,并在池底设有暗管,可在必要时换水或者在下雨时排水至村外。

这个池塘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意外,而另一个“惊喜”是已经完成设计、备料并即将动工的3号景观亭遭到了村民的反对。我们亲自与村民沟通,确定了在原定位置建亭的可能性为零,索性在池塘边重新设计了一个体量与原3号亭相近,让大部分已经备好的木料都能用得上的亭子。诞生于意外的池塘和亭子成了中寨的入口景观,从村外归来的村民远远望见它,以及其后若隐若现的屋舍和袅袅炊烟,就知道家已经不远。因此,我们把这个小亭命名为“知归亭”,也体现了陶渊明诗中“归园田居”的意境。

 

至此,一个由石瀑、石湖、旱溪,再加上池塘、景观亭和植被组成的“旱溪花园”才终于完整呈现。

 

后记

竹头寨旱溪花园的建设是一个由设计师几乎全程陪同施工的过程,在此期间有各种别出心裁的放线方式,对视觉效果的现场推敲,与施工团队的反复磨合……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一个刨地搬石头的设计师与它的旱溪花园》。

 

图片来源:李君洁、陈曦、汪甜恬、张培奋、 叶俊忠;

视频来源:陈曦、李君洁

图文编辑:李君洁

责任编辑:覃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