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环水绕处,家风世泽长——梅州客家人的人文历史

小留村、古田村

2021-02-26
王恒 0   |   1


原创  传统村落

20177月,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委托我所协助小留村、古田村等多个客家村庄申报列入国家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此外,我们还承接了梅县区侨乡村、松口镇的部分规划及建筑设计任务。这使得我们有幸深入梅州的客家村庄,了解梅州客家人的迁徙历史以及其对村庄风貌形成的影响。

image.png

客家人迁徙图(图片来源:网络)

 

所谓“客家”,是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汉族民系之一,其形成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迁。迁徙过程中,客家先民最先落脚于赣州,经由汀州、梅州,最后到沿海的惠州。

image.png

梅州区位图(图片来源:梅县松口镇)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既不是客家南迁最早的落脚点,也不是与潮汕民系、广府民系密切接触的沿海地区。因此,客家人在梅州立足较稳,也离剧烈的族群冲突或战乱较远。因此,梅州客家村庄的选址格局、建筑风格既有典型的客家特色,又有其特殊的地方风格,形成梅州客家村落的独特风貌。

 

风水调和、山环水抱的选址格局

为了躲避战争,客家先民流离失所、扶老携幼,成千上万地向东南方迁徙和逃亡。他们所到之处,平原耕地大多早已被本地土著所占有,大多数客家人只能选择在大山树林或江河湖海周边安家。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梅州客家人又从躲避战乱、保障生活等角度出发进行村庄选址和布局。

image.png

小留村古榕树照片(图片来源:贾萌)

 

以梅州市大埔县大麻镇的小留村为例,全村大部分位于丘陵地带的谷地,村庄周边有群山围绕,为客家人躲避、防御外敌提供了地形优势。小留溪自山上顺势而下,穿村而过,依次经过上村、中村、下村等多个自然村,为村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的保障。此外,中村有一棵千年古榕,明代郭氏七世祖竹林公入村开基便是在这棵榕树下,后子孙繁衍众多才逐渐迁往上游、下游居住。如今榕树主干根围约10米,高近25米,覆盖面积约有十余亩,已成为村民躲避风雨、驻足欢聚的重要地点。

image.png

村庄风貌照片(图片来源:贾萌)

 

基于山水格局的现实条件,小留村民多沿山麓、溪畔筑宅聚居。在地形水系的影响下,组团多依附山水关系呈链状或片状分布于各处;在地势的影响下,各组团形成了典型的前低后高的组团格局。结合村庄的组团格局,小留村的街巷格局并非严谨规划而成,街巷道路大多沿溪畔或山麓随行就势布置于建筑与农田、溪流之间。空间上,道路自由灵活、自然亲切;材料上,道路多为水泥路面或传统砖石路面。

image.png

村庄风貌照片(图片来源:贾萌)

 

总体来说,梅州客家村庄的路网水系自由舒展,池塘农田镶嵌其间,原始地貌直接渗透到组团间隙中,自然风貌保存完好。群山环抱着聚落,抵挡风的入侵,给人以安全感;流水环绕着村庄,带来温润的空气,令人舒畅爽朗。山环水绕的选址格局,为南迁至此的梅州客家人提供了山川秀美的生活环境,并不断孕育滋养着客家后人。

 

拼搏开拓、溯本思源的客家精神

如果说由中原南迁造就了客家群体,“下南洋”则是客家人另一场持续多年的重要移民事件。清末民初,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人迫于战乱和贫困,远赴东南亚、南亚等地务工淘金,甚至扎根于异乡,披荆斩棘,艰苦创业。“赤手空拳闯天下,一条裤带出南洋”,艰难时代促使客家人展现出搏奋斗、坚韧开拓的精神。其中,又以梅州籍客侨数量最为众多,分布于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总人数达数百万。

image.png

下南洋线路图(图片来源:网络)

 

身在异国他乡的梅州客家人有着极为浓厚的乡土观念,从未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教导子女永远不忘列祖列宗。在溯本思源精神的影响下,客侨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回乡祭祖,还有不少在外的客侨闯出名堂后会回梅州,捐资修桥、修路、兴建大屋回报家乡。除了资金支持外,客侨还为家乡引入了南洋的新材料、新技术,使得不少梅州客家民居融合了南洋建筑风格,这对于梅州客家村落风貌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image.png

 

客家人的迎灯盛会(图片来源:大麻镇小留村)

 

在颠沛流离的漫长迁徙过程中,梅州客家人历经磨难、挫折,磨练出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和百折不挠的客家精神。他们不畏惧眼前的困难,却也在内心期许安定、安稳、安逸,因此,客家村落的选址格局、传统建筑风格等无不寄托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山环水绕处,家风世泽长……愿新时期的梅州客家人能继续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不懈奋斗,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