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侯古祠堂,承载宗族文化的历史遗存

百侯

2021-02-26
王恒 0   |   1


原创  传统村落

在前期介绍了“百侯修面记”之后,这一期让我们感受一下百侯的古祠堂,体会古镇深厚的宗族文化。

image.png

百侯古镇全景(图片来源:李青儒)

 

百侯古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东部,有大量可以与其山林农田景观相媲美的古祠堂。它们是百侯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记录着先民中原南迁、合族聚居、科举兴家、闯荡南洋等历史大事,展现着无数百侯人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和百折不挠的客家精神,是百侯客家人铭记过去、不畏艰难、期许未来的精神家园。

image.png

三十六巷(图片来源:王恒)

 

沿着曲折幽深的巷道,走入百侯古镇的深处,一座座庄严肃穆的古祠堂跃入眼前。宗族祠堂,星罗棋布,不禁令人心生敬畏。自古以来,百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同堂七魁”、“一腹三翰院”、“同榜三进士”等典故众多,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干部之乡”等美誉。宗族文化的兴盛,促成了科举文化的繁荣;而科举文化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了宗族祠堂的兴建。

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组宗祠介绍来感受百侯古镇的宗族文化吧!

 

image.png

鸳鸯祠(图片来源:客家古镇人文百侯公众号)

 

鸳鸯祠,由百侯镇萧氏大宗祠“椒远堂”和小宗祠“心臧堂”组成。椒远堂是萧氏始祖萧淳专祠,建成于明弘治六年,是百侯镇最早建成的祠堂,曾毁于兵火,又于明万历己亥年在原址重建。清顺治十五年,萧氏十一世孙翱材中进士,成为入清后粤东第一个进士。其辞官回乡后,更是成为耕读传家的典范,于是建小宗祠“心臧堂”。清康熙三十年,心臧堂迁建于椒远堂右侧。于是,两祠营建,大祠居左,小祠居右,昭穆得宜,享祀不忒,俗称“鸳鸯祠”。鸳鸯祠的建立,促使萧氏宗族稳定、人文鹊起、甲第蝉联、科举兴盛,同时对百侯镇的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鸳鸯祠已经成为百侯镇侯北村的重要文化活动中心,不定期开展“道德讲堂”等文化活动。

image.png

既勤堂(图片来源:王恒)

 

既勤堂,又名萧氏家庙,为萧氏五世萧伟公专祠。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年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官厅式古建筑。为褒奖既勤堂萧以继之继妻邬氏坚贞带子、操同松柏,朝廷曾钦点拨金立牌匾于萧氏家庙。匾额文字为“敕封萧太母邬氏:敕旌节孝,祠祀坊表,郡邑志乘,千秋荣耀。”

image.png

儒宗衍庆(图片来源:王恒)

 

儒宗衍庆,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为萧氏十四世凤翔公建造。祠堂为砖石木结构,殿堂式布局,三进院落,九厅十八井,建筑面积3764平方米,占地面积4898平方米。萧氏十四世凤翔公,敏学仁厚、处世和平、乐善好施,曾公正排解乡里纷争,煮粥赈灾。建儒宗衍庆,并修大埔萧氏族谱。儒宗衍庆的大门联由清代书法家郑际泰题写,门联内容为“儒林森玉树,宗石巩金盘”。

image.png

延庆堂(图片来源:李青儒)

 

延庆堂,又称杨氏家庙,始建于明代,有几百年历史。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72平方米,是百侯镇杨氏的发祥之地。百侯杨氏宗族制度包括制定族规、编修族谱、新建祠堂、修葺祖坟和设立产业等。其中,杨氏宗族产业专门设立书亭奖励科举,为杨氏的科举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如今,延庆堂既是杨氏后人思念先人的地方,也是百侯镇的宗祠文化展览馆。它以中原人文精神和客家宗祠文化为主线,以杨氏迁移到百侯定居发展的百年历史为支线,展现百侯镇的宗祠文化内涵。

透过一个个宗祠介绍,我们看到的是宗族文化给百侯带来的社会稳定、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等积极影响。可以说,百侯宗祠是客家合族聚居的生活记忆,更是传统宗族文化的珍贵载体。

image.png

百侯古镇交通位置图(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百侯古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东部,交通十分便捷,距县城仅11公里。20196月,“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将在百侯古镇举办,届时欢迎朋友们来到百侯古镇欣赏宗族祠堂,共议乡村发展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