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村

水峪村

2021-02-27
中国传统村落 0   |   1


中国传统村落

image.png

水峪村位于北京西南80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层层升高,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

水峪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据说最早来这里的是刘氏和臧氏人,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过来的。后来,大槐树的杨姓和王姓人也跟着来到了水峪,现在已成为村里最大的两个姓氏。

踏上山石砌成的古街,穿过沿街的几座陈年民宅,南行几步,迎面是一座古老的过街门楼,拱形的门洞,顶上的阁楼早已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原来,水峪村分为东街和西街,东西各有个瓮楼,叫东西瓮楼,村民叫它瓮子,这座过街门楼就是东瓮楼。瓮楼门楣上古题尤在,清晰地现出“水峪”二字,无声地诉说着水峪村的六百年沧桑。

 

 

image.png

过东瓮楼南行偏西,一道窄涧穿村而过,将村子一分为二,村民叫它东河。两侧古宅座座依山而卧,有的临涧开户,有的背涧面山,历百年风雨,依旧健朗。春风中,古老的客店一如既往地飘着幌子,招揽着生意。一些当年的华堂不堪年深岁老,留下一片颓垣败瓦却更显古村的悠远。

在一座古宅前,临涧映水,耸立着一棵硕大奇高的古槐。古槐的树干和半面树皮早已朽败无存,仅存临涧的一面树皮支撑着偌大的树帽,冬去春来,倒也枝繁叶茂。伸臂测量,树围须六七个人合抱,足见古槐经历了怎样的漫长岁月。

过古槐前行,村涧上两道古桥格外显眼。一座叫瓮桥儿,一座叫罗锅儿桥。罗锅儿桥建于清康熙年间。与罗锅儿桥一样古老的是桥边的娘娘庙,娘娘庙的正殿、山门和石桥成在一条直线上。罗锅儿桥也是拱形结构,历200多年坚固如初。村人朝来暮往,有时会停下来听着淙淙的水声在桥上闲谈。image.png

过了两座村桥,一座恢宏气派的宅院就在眼前。这座宅院叫学坊院,俗称杨家大院。乾隆年间,水峪的杨玉堂和其父经营了八座煤矿而成为巨富,于是雇佣三十几名匠人,经三年时间盖成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学坊院。因其形似古箫,箫发商音,又称箫商院。大院按阴阳五行而设计,门楼巍峨高耸,主体雄浑古朴,宅院共四套,房三十六间,左右对称,白石矶层层排列,井然有序。更有门鼓“仁兽”麒麟守门。标志着大院主人在当地的显赫地位。门楼内壁和山墙前脸有各种石刻砖雕,有梅兰竹菊、五福临门、隶字花卉,雅致高贵,美轮美奂!

出学坊院东行,依旧是碎石砌成的古巷,左右石墙毗连,门户洞开。庭前户侧,断续有石碾静静地卧在那里,这不禁使我想起途中老槐边那座石碾。有人数过,水峪村的石碾有128盘之多,其中69盘可以正常使用。最为古老的一盘石碾制造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image.png

古老的瓮楼,恢宏气派的学坊院,经世历劫的古槐。连巷接户,续而不绝的悠悠古径,间或而见的村桥。无处不在,诉说着桩桩往事的石碾,这就是水峪村,一个静卧在大房山脚下,青山环抱,散发古风古韵的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