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松塘——名副其实的翰林村(一)

松塘村

2021-03-05
唐孝祥 陶媛 0   |   1


传统村落

本文来源:

选自《传统村落通讯》第三期

在珠江文明灯塔之西樵山下,有一座古老的村落在这里静静地生长,毫不张扬。这里有片片水塘,祖祠书舍、静幽古巷、参天古松、倒影荷香……无不诉说着这座南国古村的历史故事。没错,这就是西樵镇松塘村。

 

松塘村景观(一)

image.png

松塘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是上金瓯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松塘村为区氏单姓村,建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面积11公顷,至今已走过800多个春夏秋冬。据族谱记载,为避兵乱,松塘村始祖区世来偕同弟侄,自南雄珠玑巷沿水路南迁,在广州府南海县西樵山脚下定居繁衍,已经历28代,现有1600多位后人。

 

松塘村景观(二)

image.png

松塘村自古以来就以其学风之浓,治学之盛,能才辈出、科甲辉煌而远近闻名。自宋代以来,先后孕育出20多位举人、进士,其中4人入翰林院,故此,松塘村也有“翰林村”的美誉。村内功名石碑、祖祠家庙、书舍家塾、文武圣庙鳞次栉比;镬耳大屋、三间两廊、泥墙古舍、砖雕灰塑等等体现了极具岭南特色的民居建筑艺术;松塘村崇文重教,文人辈出,以读书上进为荣,解放后走出250多位大学生,此外还走出了以著名女革命家区梦觉为首的一批革命志士。松塘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村落规划、建筑、历史、人文等方面有重要研究意义。因而于2010年12月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

 

松塘村景观(三)

image.png

松塘村具有典型的岭南村落风貌,村庄主要街巷沿池塘设置,水系形成村落的主要骨架和肌理。村中七个水塘相连延绵数十亩,由村口到村尾,自东而西依次有荷池、月池与新塘纵贯全村,构成松塘村的中轴线。村中建筑皆环塘而建,形成了一个巷巷朝塘,百巷归源的岭南广府地区传统的村落布局,由此构成了松塘村有序而美观的建筑景观。

 

松塘村平面

image.png

松塘村属广府地区典型的梳式布局,建筑大多数是三间两廊式,建筑像梳子一样南北向排列成行。两列建筑之间的小巷称为“里”,宽1.2m-2m。每列建筑横向并列为两家,大门开在侧面,大门外是巷道,巷道通往建筑群前广场和风水池塘。建筑群前广场,作晒谷之用,称为禾坪。坪前挖土成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土方置于村后坡地,雨水、污水排入水塘。水塘可以养鱼、洗涤,又可用于消防用水,建筑群可以通过地下排水系统,依靠倾斜的地势,汇入水塘中,取“四水归塘”之意。

 

image.png

三间两廊民居

 

松塘村的传统民居建筑一般以青砖为材料,均为三间两廊式,2-3层。大门多设在东西侧面,厅堂前两廊分别是厨房、柴房和杂物间,中间是天井,天井内通常打一水井,供饮用。厅堂在中间,一层设置神位,二层上空。厅堂两侧均为卧房,卧房后半部分上面,都置阁楼,作储藏稻谷、杂物用。楼梯设在此间(有的两间均有,有的只设在其中一间)。厅堂后墙面不开窗,怕“漏财”。两廊的屋顶坡向内天井,取“财水内流”之意。卧房后部也不开窗,只在东西两侧开窗,用于采光通风。如区梦觉故居即为典型的三间两廊,共有3层。两侧卧房均设有木构楼梯,厅堂二层上空。大门设在西侧,作凹斗门。

 

山墙几乎均采用镬耳墙形式,富裕人家则屋脊高大且有华丽装饰。脊顶两端有翘起成龙船状的,也有博古的。墙基用条石砌筑,墙体以青砖砌就,饰以“砖牙”,外观整齐划一、典雅大方。镬耳墙又名“锅耳墙”,民间有传说: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锅耳墙后又称为“鳌头墙”,有“独占鳌头”的寓意。

 

祠堂建筑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中,最为精致豪华、最受村民重视的当属祠堂建筑。松塘村祖祠家庙众多,仅在桂香坊就有区氏宗祠、六世祖祠、见五大夫祠、世大夫家庙、东山祖祠、季房宗拓等。

 

image.png

圣堂区氏宗祠

image.png

六世祖祠

 

image.png

见五大夫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