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塘村——另一种形式的黎槎

槎塘村

2021-03-05
孙娜 罗德胤 0   |   1


传统村落

本文来源:

选自《传统村落通讯》2013/07


上一期为大家推荐了中国特色村落——与洪水共生的“八卦”黎槎村,本期继续为您送上黎槎的“父子村”——槎塘村,让我们共同见证一种村落内在的发展与传承……

 

位于黎槎村东南方约300米处的槎塘村,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约有120多年。它是黎槎村的苏蔡两姓族人集体搬迁来建造的。当时,黎槎村民很多出洋到澳大利亚等地做工,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家就约好了一起迁到之前躲水灾的“牛围屋”,开基建房。与黎槎村不同的是,这个村子的聚落呈现十分规则的网格状,很明显是一次规划建设形成的,东西宽约180米,南北长约115米。

 

image.png

槎塘村的整体布局鸟瞰图

 

从聚落选址来看,它和黎槎村一样是靠山面水,从高到低依次是风水林-村子-广场-水塘。槎塘村以中心毗邻的两座姓氏祠堂为核心,以五间或七间联排住宅为单元,呈矩阵分布(这种方式和典型的梳式布局是有明显差别的,梳式布局的横向联系较弱)。最前方的一排房屋与其他住宅有所不同这排房屋中间为门楼,门楼两侧为私人书房,两端分别是公共的学堂和酒堂,其檐口有灰塑、彩绘装饰(其他住宅基本没有装饰)。在广场两侧对称的位置上,开了两口水井。从居住方式上来看,槎塘村民居又回归到广府地区常见的混合型布局方式了。这里的房间变宽至3米(11坑,一坑即一垄瓦),进深加大至约6米。居中开门,门内一侧为灶台,另一侧为冲凉处,靠内墙则是卧室部分。卧室的顶上有棚,可以放杂物,也可以供小孩住。

 

image.png

村后的风水林

 

image.png

村中心并列的两座“双胞胎”祠堂

 

image.png

祠堂内部

 

这两个村子都体现了很强的宗族控制力和平均主义倾向。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的外观差异明显。公共建筑为院落式布局,为三间两廊或四合院,开间大于居住建筑的11坑而采用1517坑,屋脊高大且有华丽装饰,山墙均采用锅耳墙形式,墙基用条石砌筑等。相比之下,民居低矮狭小,基本上没有装饰。而且住宅均成排布置,相互之间差异不大。另外,两村的祖堂供奉的并非常见的祖宗牌位,而是观音、财神及文曲星,其中观音是主神。

 

image.png

槎塘村的巷道(一)

image.png

槎塘村的巷道(二)

 

image.png

槎塘村住宅内典型布局

 

由于建村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这父子两村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两村的防御性能悬殊。黎槎村被护村水塘环绕,与陆地相连处还曾建有2座三层高的碉楼,外围以住宅为村墙,居民从门楼出入。而槎塘村只沿最前排住宅建了围墙,另三面均开敞向外。再则,黎槎村内的道路系统非常不规则,建筑朝向也因环山布置而有各个方向,这导致村内建筑布局显得凌乱,最窄处只能侧身通过。而槎塘村则呈现出极为规则的棋盘状,建筑均坐西南朝东北。

 

image.png

槎塘村呈现规则的棋盘状布局

 

image.png

槎塘村外墙和水井

 

高要市这两个同源而异构的村子,以特色鲜明而又迥然不同的形态特征提醒着我们,中国传统村落的多样性是超乎想象的,只有多到实地去看,多做比较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得到认识。

 

image.png

三位六十多岁的老人

 

image.png

留守在古村的老人家

 

图片来源:孙娜 罗德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