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县粟谷坝村的军事遗址(上)

粟谷坝村

2021-03-06
村落民族志 0   |   1

村落民族志 

 

土司大寨又名大寨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独崖山峰,位于景阳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23公里,距村委会驻地3公里,山寨面积约1平方千米,海拔917.7米。山寨整体呈三角形,南窄北宽,南北走向。长1.5千米,宽0.8千米,寨山突兀于营坡、阵坡之上,三面绝壁。寨顶呈斜坡,东高西低,地势险要。东北面仅“夜马路”约30米地带呈70度斜坡,余为刀砍斧削般的绝壁。东北面崖下,是阵坡。南部崖下,是营坡。西面,粟谷坝河流经寨下“一线天”幽深峡谷,从北面绝壁石缝中瀑布飞流直泻数百米跌至龙湾。山寨与蝴蝶崖龙湾瀑布、龙湾大洞共生一山,风景十分险绝秀丽。

 清雍正十一年(1733),鹤峰容美土司田昊儒,不服“改土归流”,率人马200余众,流窜建始县景阳革坦坝受阻战败,辗转逃窜到硝洞粟谷坝大寨山安营扎寨,建起了三进三出的寨堡,凭险据守数年。当初,大寨山崖陡峭,无路可上,土司大王就安排在南端岩上依山势凿峭壁修筑了一条上山之路。并在寨子隘口筑起寨门寨堡,以御攻击,历时数年。田土王扎寨于此后,自持足踏天险,横征暴敛,肆无忌惮地残害村民,激怒民众奋起反抗,与清军一道,持大刀长矛、土枪火炮将其围攻三月有余。时值瘟疫流行,田土王被困孤寨,弹尽粮绝,人马面临绝境,遂于深夜乘马冒险从大寨东面悬崖斜坡逃走,传说田土王在梦境中得神仙指点,可沿着寨山东面悬崖上羊肠小道脱困,他对此深信不疑,就让部下牵马,乘夜色冒险突围。后人称此处为“夜马路”。据说,悬岩上还留有马迹,真实与否,无从考证。大寨山亦因土司扎过寨而得名土司大寨。

 解放前至上世纪80年代,当地杨姓村民一直在山寨生活,繁衍生息。90年代因其地理环境偏僻险恶,上下山寨极为不便,只得弃寨迁徙于相邻的阵坡居住。从此,大寨山荒无人烟。

山寨几经沧桑,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残存于寨子的遗迹主要有上寨路、寨卡、寨堡基台、夜马路、以及当时村民围寨时架设土大炮的阵坡、营坡遗址。上寨山路是田土王扎寨后修建的唯一寨路。地点在寨南崖端粟谷坝河流峡谷的绝壁上,长约120余米,从大寨门口蜿蜒而下,铺设有1.3米长、0.7米宽的191块青石板,呈梯级至山腰营坡。行人过此,稍有不慎,即坠入幽深峡谷。寨子门宽1米,用两条厚0.4米、宽0.7米、长1.8米的麻条石做门框,上用墩子石拱顶(1981年垮塌)。寨堡围墙早已不复存在,当时已被山民用土炮轰垮。堡基外缘与峭壁垂直,高4米,全系麻条石交缝砌成,现基本保存完好。寨下西面是布阵围攻土司和架设土大炮的地方,故称此地叫营坡,后因关姓人居多,就改称关家垭了。炮和炮台一直保留到建国后才被拆毁。

image.png

土司大寨于1984年、2008年全国第二、三次文物普查时定为粟谷坝遗址,被认定为建始县不可移动文物。红三军收复清江南岸官店革命根据地时,吸取土司败亡的教训,由营坡向下攻打大寨山东侧绝壁下的阵坡,将当地团阀刘志武赶过清江河北岸。红三军政委关向应曾来到土司大寨凭吊。 

大寨山颠的峭壁上,有一貌似鹰嘴的悬崖,耸立于蓝天白云之下,是绝好的风景观光平台。放眼眺望,莽莽群峰耸峙,绝壁悬崖绵延,山奇石怪,绿野叠翠,峡谷逶迤幽深。茫茫清江河水,碧波荡漾,似绿萝丝带飘飞,轻盈彩练漫舞,一路吟唱东流。蔚蓝天空下,飞鹰水鸟盘旋;浩渺水波中,游船画舫激浪。立于此,天高云淡,烟雾缭绕,波诡云谲。宛如置身仙境,令人心旷神怡,优哉游哉,大有成仙立佛之感,如醉如痴,飘飘然也。

 

以上是乡贤龚光武先生赞美土司大寨的写实性的散文。经过现场考察,土司大寨确实是一军事要塞。土司大寨为一座独立的山,东边、北边均是悬崖,西边绝壁加河流,南边城门城墙。现城墙遗存半截、城门遗址大致完整,有条石城门立于原处。城门口海拔780米,寨墙残墙存在,城门外是一条与山下连接的石板路,陡峭险峻。寨址在海拔840米处的山顶台地,大寨建筑被毁,遗址仅存寨墙、寨门、石板路、夜马路和寨堡台基等,遗址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房址约400平方米。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有两户杨姓人家在此居住,现杨家遗弃的房屋尚在,坐西朝东,杨家房屋右侧一枣树,显古老,山上紫竹婆娑。大寨至高点海拔900米以上,可观四周动向。土司大寨附近的阵坡、营坡这些地名仍能让人穿越历史,感受往日的硝烟弥漫,战鼓急旌旗烈,马嘶人沸仿佛在耳畔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