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传统村土峪村

土峪村

2021-03-07
走进传统村落 0   |   1


走进传统村落

           

土峪村在洪山西南,相距七公里。建村之初,有王姓先迁入,其后曹姓、晏姓、孔姓迁入。据曹氏墓碑推算,建村约在明朝万历十五年前后,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image.png

村名的由来,一说是最早叫王家岭,以后发现村中有一东西走向的土岭,登高远眺,活像一条静卧的大鲤鱼,从头到尾非常逼真,就连身上的鱼鳍也显眼可见,故改名叫“土鱼村”。随着时光的推移,王姓、曹姓、晏姓先后败落或迁出,刘姓、马姓、司姓、孙姓、谢姓又陆续迁徙而来,在此繁衍生息。当时山区的村名多以“峪”字称,又加上境内东部是土山,因风雨冲刷和村民挖掘而失去当年的鱼状,故此更名“土峪村”。另说,当年王姓立村于峪中,名为王家峪,因峪中当年多野兔,又称兔峪。清末,人们觉得村名欠雅,以同音更名为土峪。真假来历已不得而知。

image.png

在土峪村7.3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拥有大大小小的山头几十座,形成七条山峪呈南北走向,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土峪村就坐落在靠东面的一条山谷中。

image.png

 

村西是西山,山上植被茂密,黄栌柴、油篱等漫山遍野。山顶,有面积300平方米的椭圆形石头建筑,依山势而建,两道石门把守,据说是两千多年前的齐兵寨。西、东、南分别是油娄寨、云头山和竖淌岭。竖淌岭高50余米,3个岩洞悬于半山,名云高洞。清人张绂写有一文《云高洞记》,介绍淄川城东十余里有一石洞,“东望绝岩壁立,上有石洞,梯乃可登……”。因洞内野鹁鸪不时飞进飞出,村民又称鹁鸪洞。

image.png

 

土峪村口建有一高9.19米的石楼,现有600多幢民居全部是石头垒砌。九十年代因淄川区大规模的村庄合并及部分年轻村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已逐渐搬离村庄,如今实际住户只有200余人。

image.png

 

村内石碾、石磨保存完好,山泉众多。村西有一神泉名叫圣母泉,雨水旺季时会喷涌而出,可灌满流经村内的圣水河。被村民称为神奇的风泉,在枯水时节,如遇大风,干涸的泉中会突然间涌出清冽的泉水。

 

土峪村更为出名的该是规模宏大的天主教堂了。据说清朝末年该村有个马姓村民信奉天主教,在他的影响下,这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奉教者达到60余人。外国传教士赞扬土峪人“真心向善”,并以此作为向山区传教的示范基地。1885(清光绪十一年),美国神父王若瑟购得草房7间、闲地3000多平方米,由德国人投资,先后建堂屋、神父楼、饲养室、磨坊45间。1937年至1939年,美籍主教杨光被从美国教会筹资法币上百万元,美籍神父向志远监督施工,拆除旧教堂,新建了现存的若瑟天主堂,形成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天主教堂建筑群。该建筑占地7亩,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153间,设有教堂、神父楼、修女院、办公楼、教会初级小学、伙房、磨坊、饲养室、配房等。至建国前夕, 先后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和中国的13位神父在此传教。教堂兴盛于清末、民国,遭劫于“文革”。令人庆幸的是建筑的主体结构依然牢固,1982年修缮后开放。如今,天主教堂已成为来此探幽寻古的必访之地。

image.png

 

圣泉山庄百年教堂,石头城堡万古流芳。土峪村传承的古老文明仍为历史岁月中的一粒尘埃,但愿与现代文明能够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