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杨家埠村(下)

杨家埠村

2021-03-07
走进传统村落 0   |   1

走进传统村落

(三)

回过头来,先说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系杨氏老祖于明初洪武年间由四川文昌祖庭的梓潼带往山东潍县。四川文昌祖庭门神年画源于远古巴蜀道教的门神符箓,而门神符箓又源于巴蜀地区先民的鬼神仙道信仰中的门神信奉。通俗地说,就是来源于四川古时道士们镇宅驱鬼的道符。

image.png

明代隆庆二年后,杨家埠年画艺人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等四家画店。清代乾嘉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始兴盛,至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一时间当地出现了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的盛况,带动了原潍县和周边三十几个村镇都开始了木版年画的生产,形成了粗货、细货和黑货年画三个派系。潍县县城成为年画集散地,故又名“潍县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名噪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市之一。杨家埠作为一个村镇,也因此步入持续的繁荣时期。

image.png

在年画内容方面,起初杨家埠年画主要以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民间神仙信仰题材;后扩展到部分戏曲、小说的内容,如三代宗亲、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打樱桃、空城计、打渔杀家等;年画的形式又扩展到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中堂等类别。

image.png

年画制作分钩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艺人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来后,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使年画显得更加自然生动。

image.png

解放前因战乱而一度萧条。新中国成立后,潍县政府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专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创新,使之重新焕发了活力。改革开放后,杨家埠年画走进了中国美术馆,并赴美洲、欧洲、非洲等多个国家巡回展览。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3/7/2021店的正宗传人、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文化部确定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image.png

 

(四)

风筝,古名“纸鸢”,又名“鹞子”,是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用于空中放飞的一种玩具。祖先们受风吹斗笠、树叶或船帆、飞鸟的启发发明的。古代哲学家墨翟在青州时曾“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已有2300多年。后来墨翟的学生鲁班,就是那个木匠,用竹做成“竹鹊”,在空中飞三日之久。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梁武帝纸鸢藏诏、韩信飞线量未央宫、齐文宣帝死囚滑翔放生都是古人对风筝在军事方面的应用。

image.png

一说,五代时有位叫李邺的,在宫中作纸鸢,头上系竹哨,引线乘风为戏,风入竹哨,发出像[A1] “筝”一样的声音,故名之为“风筝”,经查欠妥。

据说唐代前的风筝大至可载人,这或许是人类第一架无动力载人飞机,比美国莱特兄弟的动力飞机早了1300多年,甚至可以说载人风筝激发了莱特兄弟对空中飞行的无限梦想。

 

唐朝李隆基曾带着爱妃在蓬莱宫观看“八仙过海”的风筝;宋徽宗不仅字写的好,还是风筝爱好者,曾主持编撰了一本《宣和风筝谱》,全国各地上行下效,极大地促进了风筝事业的发展。

image.png

明清时期的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很大进步,还出现了带哨子声响的风筝。文人墨客自是不得消闲,以风筝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凡事有了文人参与,事情就即刻显得风雅,也就上了档次,于是乎上至朝延,下至百姓,风筝就成了普及之娱。

 

曹雪琴同志对风筝也颇有研究,其作品《南鹞北鸢考工志》对风筝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还特别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制技法,否则红楼梦中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关于风筝的场景,也不会有“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无限暇想。

 

说风筝,当然属潍坊,潍都,鸢都,世界风筝之都;而潍坊的风筝,故乡在杨家埠。而风筝、彩灯与扇子,成为杨家埠年画的三大衍生品。

image.png

杨家埠的年画自明代立基,清代繁盛,众多艺人在长期的木版年画生产中,学会了按照人们的心理要求,迎合民俗、节日、活动需要,设计适销对路的工艺品的本事。而风筝便是最能与年画紧密结合的行当。在内容题材方面,花鸟鱼虫,戏曲神话故事;在表现手法上,造型朴实,线条简练,色彩饱和,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在生产工艺上,除了风筝生产所特需的扎制框架和糊制外,刻版、印制、手绘都与年画工艺相同,甚至印制风筝用纸都是用的年画工具、颜料和方法。彩灯和扇子也具有类似特点,杨家埠艺人甚至利用热流体力学制作出具有皮影效果的可以行动的走马灯,使杨家埠元宵灯会百里闻名。

image.png

杨家埠人春天扎风筝,夏天糊扇子,秋天印年画,冬天扮彩灯。风筝、扇子、年画、彩灯,成为杨家埠人四大主要副业。

潍县城内白浪河的南坝崖,自古就是杨家埠风筝的集散地。潍县城内有人看上了这个好买卖,就拉帮结伙占据市场,转手倒卖,大发其财。杨家埠人不甘心自己的生意被别人夺走,清乾隆时,双方械斗,临村齐家道有武举帮杨家埠打败城里人。诉诸公堂后,长兴店八世祖杨五烈为讼师,又为杨家埠打赢了官司。从此潍县城白浪河边的风筝大市场一直为杨家埠人控制。由于交易市场主要在潍县,故外界常称“潍县风筝”。

 

及至清末,潍县风筝在扎、糊、绘、放等环节上更加成熟,逐渐形成了不同制作流派,出现了风筝十世家及近代多名风筝艺人,风筝样式也出现了串式、板式、软翅、硬翅、立体、动态等不同版式,出现了硬翅工笔人物风筝和龙头蜈蚣风筝等代表作品,风筝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清末至解放前一段时间,风筝曾经陷入一段低迷时期。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风筝又焕发了生机。

在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热心帮助下,1984年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并且以后每年春天,都会在这里举办国际友人齐聚潍坊放飞风筝的盛会。

(五)

回首杨家埠600年历程,就像一个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主导的教科书式案例。

image.png

明朝初年引入四川文昌祖庭门神年画,并潜心钻研、代代相传,日积月累,声名远扬,用现代经济语言叫引进、消化、发展。在年画基础上根据百姓需要延伸到风筝、彩灯和扇子,并多有建树,用现代经济语言叫在掌握核心竞争力(木版年画印制工艺)基础上的增加品种、拓宽市场、多条腿走路或产业链延伸、有限相关多元战略。当现代化来袭,年画没落之时,走上了展示老技艺的旅游之路,用现代经济语言叫转型、会展经济、低端制造业转型为高端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image.png

这词儿熟悉吧?想来也有意思,我们每隔一个时期就大喊大叫的所谓经济新理论新动向,在一个小小杨家埠村竟然已被默默实践了几百年。

况且,今天的高端服务业之路,一定会持续长久。因为,老祖宗的遗留,日渐珍稀,也一定会随岁月流失而愈久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