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冢斜村

冢斜村

2021-03-12
中国传统村落 0   |   1

 

中国传统村落 

image.png

在绍兴会稽山脉的南麓,中国香榧之乡绍兴县稽东镇境内,有一座叫做冢斜的古村,其四面环山,南临舜江,风景优美。据《绍兴府志》云:“冢斜在会稽平水上三十余里,接嵊界,相传越国宫人多葬于此”。相传,舜妃和夏王朝开国元帝大禹王的“禹妃”及越国宫人多葬于此地,“冢”,坟墓,按冢者大也,“斜”,宫人之坟也。又有一种说法认为禹妃葬于古村斜后方,故冢斜村名由此而来。

image.png

image.png

 

村里的人据说都是大禹的后代,大禹生三子,长子启,继承父姓“姒”,至今大禹陵旁边还有一个禹陵村,村里的人都姓“姒”;二子况,赐姓为顾氏;三子罕,赐姓为余氏。大禹赐第三子为余氏,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而禹妻的墓址也在冢斜村。

image.png

image.png

 

冢斜村悠久的人文历史必然蕴含着悠久的古建筑群,可谓是古建筑“活化石”。这里的古建筑有始建于唐贞元9(公元793)的“永兴公祠”;有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公元1760)“余氏宗祠”;有建于明、清的余氏老台门、高新屋、下新屋、上大院台门屋6座;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桥“永济桥”;有明、清官员来冢斜祭典舜妃、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轿屋”,有闻名全国的“冢斜古戏台”;有建于明末清初的“永济茶亭”和通往诸暨大、小西岭的山区邮道;有始建于清代的“下新屋古井”和大龙山麓的木瓜塘、刺菱塘和下塘湾塘等等。

 

image.png

 

其中,最能反映悠久历史的地方当属“余氏宗祠”。宗祠分两进,第一进上方悬挂“本支百世”横匾,前廊为船蓬轩和牛腿,均刻有人物和圈云图案。前进楼房与两侧厢房贯通,东西厢有专供妇女、儿童看戏的看台。后进为正厅,建筑宏伟,有7米多高。立桩为青石圆柱,22根,高5米,直径0.6米。正厅后壁为神堂。神堂正上方悬挂“明德堂”匾额。正厅上方有“金坚玉洁”、“永宗”等匾。据悉,当时余氏宗族祭祖等事,均在宗祠内进行。

image.png

 

余氏宗祠内设戏台,建于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呈正方型,面积30多平米。台面朝北,三面皆有挑角。台柱雕有人物和龙凤对映的牛腿。台顶为圆形八卦结顶,俗称“鸡笼顶”,演唱时能产生回荡声。戏台正方横匾题“静观自得”四个大字,楹联为“铿锵铿锵铿铿锵,人和人和人人和。”戏台后柱楹联为“歌声环绕月返驻,霓舞翩跹月倍明”,横匾为“广寒余韵”。该戏台被编入《中国古戏楼》一书。

image.png

 

除了众多的古建筑群,冢斜村还处在青山环抱,绿水萦绕之中。村北大龙山,古时称东岩,与秦望鹅鼻同发迹于仙霞,其山气势磅礴,葱郁圆润。村南轰溪山,山形酷似屏风,山势挺拔清秀,气魄宏伟壮观。大、小狗山和螺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村东草山、狮子山,山体连绵,横亘村首。村西象山、门前山,群峰拱卫,高低错落。小舜江北溪宛似官带,从古村西北向村庄东北沿着象山、门前山和轰溪山之脚下绕村而过,溪水蜿蜒、流水潺潺。村前是一大片平坦的农田,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野风光。

image.png

 

如今的冢斜已非昨日那般清幽、闭塞,目前有宽阔的公路穿村而过,把整个村庄分割成南北两半,北边由于地势较为平缓,大多是新建的楼房,一派现代气息。南边则多保留着旧时的风貌,古老的台门错落其间,走进鹅卵石铺就的深幽小弄,不禁显得异常清冷。

村落地址:绍兴市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