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故事——北秀林村传说故事(一)

北秀林村

2021-03-14
井陉文联 0   |   1

传统村落保护

北秀林村传说故事

image.png

北秀林村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处,座落于井陉盆地中间地带,甘陶河西岸,背靠石太铁路,左倚青龙山,右扶棋盘岭,距甘陶河与割髭河、甘陶河与绵河两个河口都是1.5公里。石太铁路与202省道在村西北角交叉过。北秀林地处交通要冲,因此也成为军事要塞。王秀林在此筑城、日寇在此建碉堡及五四二工程总部的建立无不是对此的很好例证。

北秀林村,始名“枣园”,因王秀林在此筑城而得名“秀林”。北秀林自东汉末年就有人在此居住,有村庄北边东汉墓为证,关于东汉墓的记载见于201412月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编著的《发现井陉》。依据民国二十三年修《井陉县志料》记载推算,公元528年,王秀林奉杜洛周、葛荣之命,在此筑城。王秀林在此深得民心,后人为纪念他,将“枣园”更名为秀林。后来,村庄人口不断增加,部分村民在村南另立新村,才有了北、南秀林之分。现在千佛岩有明嘉靖二十八年年碑记云:北秀林功德主程玉、程宗礼……修造三官水府像云云。由此断之,北、南秀林至少在明嘉靖时期已经分开。程姓至迟在明嘉靖以前即已在此定居。现在,按照祖辈人的流传,已知的最早在此落户的是刘姓。但是,现在北秀林刘姓人已经没有后人了。高姓依高氏家谱结合三块清代碑文与清代契约上的年代推断,大致在明万历或稍早时迁来。任姓比高姓迁来的时间稍早。张姓最早见于观音庙顺治碑。北秀林现有高、任、程、张、王等14个姓氏,320户,1050人。

东汉古墓葬、古井、武功石、上马石、千年唐槐、古柏、老楸树等无声的叙述着北秀林的悠久历史。百年石太铁路及其铁路桥见证着北秀林村近现代的奋斗史。顺治碑、乾隆碑、嘉庆碑、高氏家谱、任氏家谱及村民保存的52张各类契约是北秀林的文字见证。“尚德引年”“是乃仁术”“ 妙手成春”等匾额是北秀林人的荣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北秀林马火”是北秀林文化底蕴的最好映证。井陉八大景之一的“秀林春色”以她无穷的魅力引的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咏叹。

北秀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粮食产量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村民除进行农业生产外,有经商的,有到工厂做工的,工副业生产都很繁荣。

北秀林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战乱,但是仍然保留下众多物质文化遗产,从古驿路井陉古驿道向南分支为起始部分。井陉八景之一的“秀林春色”以及文昌阁、东阁都在古驿路的旁边。村落东北部保存着自清初到民国及建国初期的传统院落五六十座。其中,有县级文保单位高长吉院落门楼,有高双喜院落、高密贵院落、高进喜院落带年款,确知始建年代的高二科、高三科院落,有任燦章故居、任家骧故居、任家骙故居。这些院落基本都是四合院,墙体有青砖与青石混合结构,有青石到顶结构。房顶有瓦房,有平房。平房都是瓦房顶坏了以后改建的,防水材料都是用炉灰。这些院落大部分保存完好,在整体上能够反映古村落的整体布局。

北秀林清末就通了火车,建国后石太铁路改为全国首条双线铁路。202省道也是在建国后建成通车的,并于1971年开通了微水至测鱼的公共汽车,在北秀林设有公共汽车站。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石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秀林设立高速口以及202省道拓宽工程的完成,更是大大方便了村民与外界的往来。得益于交通便利,北秀林商业活动十分活跃。自1990年设立集贸市场以来,便成为县域内数得着的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