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襄文化】承载乡愁的沙河传统村落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册井乡北盆水村

2020-06-17
赵孟魁 0   |   1

沙河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大沙河东西横贯全境。沙河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灿烂,是一座千年古县。

沙河古为冀州地,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沙河地域东西长,南北短。自西向东分别是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由于各个村落所处的区域、方位不同,其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也都不尽相同,以及受到相邻地区(邢台县、南和县、永年县、武安县)的影响,从而使不同的传统村落形成了不同的村落文化。

所谓村落文化,就是包括村名文化、建筑装饰、民间传说、民风民俗等民间文化的综合反映,是承载乡愁的载体。

image002.jpg


一、沙河村落的历史和渊源

沙河历史悠久,在已知的沙河考古中发现,最迟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沙河就有白塔、东户、章村、天生、高店等多处人类活动的遗址。到了商、周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进一步增多,范围进一步扩大,如青介、北俎、褡裢、岗冶、三王村、善下、六方、南阳、大油村、东坚固等地。许多遗址还是多层文化的堆积,天生、高店等文化遗址内发现的不仅有仰韶时期文化遗存,出土的文物有石环、石斧、石铲、石刀等。同时还有陶钵、陶碗、陶盆、陶罐、陶甑、陶鬲、铜剑、铜戈、带钩、战国币等商代、西周、战国及汉代的文物出土。从而说明这些地方不仅有早期人类活动,而且是人类在此长期活动、聚落居住相对集中、人群活动高度密集,形成了早期人类生活聚居的古村落。如果说,每一个遗址代表着一个村落集聚区,那么,最迟在商代,在大沙河两岸,已知的就有白塔、天生、章村、东户、青介、善下、北俎、东升、岗冶、三王村、孟石岗、大油村、南阳等商代遗址十几处,说明在商代,沙河至少就有十几个以上的人类集聚的古村落。

沙河的村落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据史书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沙河县,属邢州。“唐代邢州,旧领县九,户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万九百六十。”当时沙河县属邢州九县之一,按中等县说,户数约在2000户左右,人口约在一万人上下。虽然文献上没有有关村落的记载,但是,从以上的数据上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沙河县,村落较少,人烟稀少。元末明初,持续数十年的战争,使中原大地村舍变为废墟,人烟几近绝迹。明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先后组织了数次向河北移民。近几年,沙河市先后印刷出版了刘石岗、南汪、册井、白错、大坪、普通店等十几部村志,安河陈氏、白错郝氏、安河杨氏、南汪李氏、西左村刘氏等数十部家谱,几乎都有移民的记载。可以说,沙河的大部分村庄,都应该是这个时候创建或重建的。

根据沙河市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明万历年间的《沙河县志》记载,到明弘治年间,全县有2653户、18443口人。编为十六里,分别是:坊关、北阳、南王、下郑、下解、白塔、渡口、册井、洛阳、固坊、杜村、善下、九家、广仁、兴固、福益。有记载的重点大村是:“洛阳村、高村店、新城店、新章村、权村(以上俱属西大路),杜村、北阳村、留村、北刘村、北俎村(以上俱属东大路),曹庄铺、葛村铺、普通铺、河口铺、大河铺、北三里铺、食膳铺、九家铺(以上俱属中大路,余不附)”。其时也已经有了市集,“在城者五。村镇者四:曰渡口、曰新城、曰南中、曰杜村”。

相传,清代沙河某知县在与武安知县谈到沙河名胜和村落时,曾自豪地将沙河风光和传统村落归纳为:“八步三眼井,两槐夹一碑(封峦寺名胜)。五石岗(刘石岗、孟石岗、李石岗、南石岗、后石岗)四下曹(樊下曹、林下曹、张下曹、王下曹),三关(上关、中关、下关)一渡口。十里一座亭,八里一座庙。捎代七千寺(漆泉寺),代掌(大掌)八十县。逢村(冯村)有禅房(蝉房),察井(册井)见龙身(蛇身)。洛阳的老官(老鸹)有一万”。从中也可以看出,现在沙河的许多村庄,在当时已经存在了。


二、沙河村落的名称和由来

沙河村落名称以及由来,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六类。或与姓氏有关。全村以一个姓居多,多以家族集聚,以姓氏命名村落,以“庄”居多。如白庄、贾沟、马庄、李家庄、温庄、端庄、申庄、冀庄、韩庄、淮庄、姚庄、潘庄、薛庄、王庄等。或与地形、地貌有关。西部山区部分村庄依地势而建,有的建在山硇上,有的建在山沟里,有的建在水边,村落以地形命名。如石盆、石岩沟、小东沟、西寨、小南沟、北盆水、王硇、刘硇、杜硇、西沟、东沟、石门沟、黑硇、后坡等。或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有关。沙河部分村庄的命名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如御路、将军墓、栾卸、白塔、显德汪、綦村、綦阳、十里亭、西九家、獦獠沟等。或与村庄分化有关。明朝以后,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人口增长不断加快。人们开始就近寻找新的居住地,一个村庄开始分化为两个或三个村庄,出现了以“前、后、大、小、东、西、南、北”等命名的村庄。如:前渐寺、后渐寺、南掌、北掌、大汗坡、小汗坡、东冯村、西冯村、北冯村等。或与宗教文化有关。部分村庄的命名是因为先有寺庙,后建村庄,临寺庙而居住、集聚,形成村落。如庙上(朝阳)、八里庙、寺庄、庙顶庄(彭硇)、高庙、葛泉等。或与村庄整体搬迁移民有关。上世纪七十年代西部山区修建水库,部分村庄整体搬迁后,不再叫原名,而另起寓意吉祥的新村名,如东升、胜利、岳坪、新建、前升等。

由于历史上多种因素,河口铺、大河铺、北三里铺等村庄现已不存。许多村庄改了名称,如:食膳铺现称十里铺、南中铺现称褡裢村,高村店现称高店,崔里分为东崔和西崔等。

image004.jpg


三、沙河村落的类型和分布

沙河村落的类型和分布,与沙河的地势有关。在西部太行深山区的山区型村落,多分布在山地的阳坡台地,村名以沟、硇、台、盆、坡等为主,自然村落较小,人口较少,相距较远。一个行政村由几个,甚至十几个自然村组成,如王茜、口上、石岩沟、梧桐沟、大台、小汗坡、陈硇、杜硇等。在中部丘陵地区的丘陵型村落,大多依靠地形而建,村落形状根据地形大小而定,村落较山区型村落要大,有的村具有了交通枢纽和中心村的地位,形成了集市,如册井、上申庄、新城、白错、三王村等。东部平原型村落,地处平原,土地宽广平整,所以,村落建筑形状较为整齐,院落大多方正。地处平原的村落一般较大,大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村落密集,人口稠密,如赞善、南汪、善下等。

image005.jpg


四、沙河村落的建筑和装饰

沙河村落的建筑和装饰,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建筑在平原地区以土坯房、土坯与青砖混建为主,如沙河城、青介、留村、褡裢等。在丘陵半山区以青砖、青石、青石和青砖混建为主,如安河村、三王村、上申庄、白错等。太行深山区以石块垒砌为主,但各山川的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王硇、北盆水村、西沟村、绿水池村、石门沟村、彭硇村等柴关川的建筑以红石砌墙,蓝瓦罩顶为主;渐凹、大坪、后渐寺等渡口川里蝉房一带,以红石砌墙,红石板覆顶居多;而孔庄川城湾、峪里、西南沟等村则多是精洗的青石垒砌,以平房居多。在装饰方面,通过美轮美奂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形式,与传统的建筑相结合,呈现出精美的门楼、门当户对、影壁、窗棂等,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绿水池、安河等村底蕴深厚的门楼、闪屏,上申庄、白错、窑坡等村精美砖雕影壁,绿水池、渐凹、白错等村保留完好的古戏楼,安河田氏庄园、杨氏庄园均是青石根基、青砖砌墙,临街大门后装有防盗横闩,门外青石墙上,置有拴马槽,门前摆有上马石,整座建筑尽显豪华气派。这些建筑,无不展现出民间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与装饰技巧。

五、沙河村落的宗教和信仰

民间信仰就是那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与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沙河地处汉民族文化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民众的民间信仰广泛存在,受中国传统的道教和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教影响较大。在沙河,民间信仰的庙宇量多面广,星罗棋布,是村落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崇奉的神灵和香火祭祀范围传统深厚,类型多样,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沙河民间信仰广泛,而且随意性强。神灵崇拜既有全国性的,如关公、碧霞元君、真武大帝等。更有大量地方性神灵的存在,如九龙神、二郎神,更有狐仙、杨仙、牛神、马神等。沙河的每个村落都建有不少于5—10个庙宇,甚至更多。土地庙村村都建,以册井村土地庙最大,最壮观。册井还有关帝庙、玉皇庙、南海宫、玄帝庙、黑龙庙、狐仙庙、槐仙庙等大小庙宇,供奉各路神灵。在王硇、彭硇、安河、西沟等村,奶奶庙(碧霞元君殿)、关公庙普遍存在。上申庄、北盆水、彭硇等村都建有天地庙(堂)。后渐寺村东的崖壁上,建有供奉女娲娘娘的娲皇宫。彭硇九龙庙沟的九龙神等地方性神灵,在沙河村落中影响也很大。沙河有30%以上的村落建有龙王庙,供奉的是倡导孝道、忠君爱民的九龙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彭硇的“请九爷”和每年农历二月二全呼、安河“抬九爷”活动影响巨大。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和农历六月十三的“九龙祭祀”,自元代至今,延绵数百年,已经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已经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佛教,在沙河信众众多。北盆水的罗汉洞、白庄宋代宋仁宗赵祯敕建的封峦寺、寺庄后赵石勒、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两朝敕建的漆泉寺,均显示了佛教在沙河的兴盛和衰落。沙河村落的民间信仰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

image007.jpg


六、沙河村落的文化与传承

沙河村落的文化与传承,是承载乡愁的载体。传统村落是先民们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在族群部落的基础模式上,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建造的,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累积各种经验而形成的一个多元的文化复合体,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基本社会单元。她承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在传承中不断完善。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绵延最深的根,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沙河许多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传统村落文化是一部“大书”,涉及历史、社会、宗教、宗族、经济、方言、文学、艺术、建筑、文物、民风、习俗等几乎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文化。涵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典籍、文化遗址、历史建筑、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如王硇古石楼群建筑,使王硇村如同一座迷宫,一座座古石楼就如同一座座城堡。院院有楼、房房有耳。由于王硇的先祖,祖籍四川,因此,这些石楼除具有北方建筑的特点外,还兼具四川民居的建筑特点,被称为太行川寨。绿水池、安河等村的门楼上,彩绘或雕刻着松、竹、梅、菊、莲、荷和喜鹊、凤凰、黄莺等花鸟图案,还有彩绘“打渔杀家”“刘备过江”“八仙过海”“西厢记”及“福星禄星寿星”等人物图案。彰显出民间艺人高超的民间技艺。上申庄村影壁的砖雕上,既有名人著名的诗词,又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人物浮雕,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西沟村的耩地耧、渐凹村的手工枣木木梳、褡裢村的孔明锁、蝉房、渡口的酿醋、上申庄的四匹缯、安河的手绘门帘、城湾的猫头鞋等传统技艺;十里铺的藤牌阵、上申庄的伏羲拳、元代助阵鼓、南金紫的秦王破阵鼓、北盆水、马峪的平调落子、高庙、下解的皮影戏、绿水池的秧歌、册井的大鼓书表演、民间绘画等民间艺术,既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历史的传承。

2015年6月,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经验交流会在沙河召开。全国各地传统村落保护专家莅临沙河,为沙河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建言献策。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沙河考察时说:“每一个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沙河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一民多次到沙河指导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沙河的传统村落保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近年来,沙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沙河市先后有16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10个村分别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位居河北省第三,邢台市第一。2013年,王硇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王硇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大坪村、渐凹村、樊下曹村、上申庄村等4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册井村、北盆水村、安河村、西沟村、绿水池村、石门沟村、彭硇村、城湾村、后渐寺村、王茜村、口上村等11个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大坪村、渐凹村、樊下曹村、上申庄村、册井村、北盆水村、安河村、西沟村、绿水池村等9个村入选第四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三王村、白错等村正在积极申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在沙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已经成为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载体。她们犹如一颗颗散落在沙河大地的璀璨明珠,正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她们犹如一个个藏在深闺人不知的美丽少女,正在向世人展示着靓丽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