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故事——狼窝村传说故事

狼窝村

2021-03-14
井陉文联 0   |   1


 

传统村落保护 

image.png

 

狼窝村传说故事

狼窝村地处太行山区,距县城15公里,距秀林高速口3公里,是通往于家石头村的必经之路,隶属于家乡管辖。据李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李氏一族由本县乏驴岭迁至居住,后陆续迁入梁氏,与另一支李氏族人,高马二世其后,以开荒种地为生计,共同生活于此。又因当时狼群出没,起名狼窝,沿用至今。建村已近500余年历史。全村共有407户,1600口人,有梁、李、高、马四大姓,皆为汉族。狼窝村属于石灰岩地质结构,四周群山合抱,山体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绵右渠由西向东洞穿村底,通乡旅游公路呈环形之势斜贯东西。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改革开放后,村民改变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有的走出大山进城打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发家致富。

狼窝村历史悠久,有碑记为证。村内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有始建于明清时代的古阁一座,古庙五座。座落于河道拱券之上的观音阁,气势宏伟,玲珑剔透,塑像惟妙惟肖,殿内假山独一无二。古建筑群以明清时代为主,共有四十余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十四处,独具风格的有五处,北场李氏古院,南岭头李氏古院,鼓门墩院,梁双喜院,校院,增福寿院,梁保泰院,陋巷清风院等。这些古院落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分布于旧村区的不同方位。具有时代记忆的古戏楼、古廊房、古学堂,见证了狼窝村旧时的文化传承。古槐树、古黄莲树以及古柏树,历经几百年沧桑,依然枝叶茂盛。富有地方特色的石头文化,石碾、石磨、石臼、石桥,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狼窝村石匠的精湛工艺。土窑洞、石券窑、灰渣脱壳窑洞,依山而建,集中体现了我国北方民居的特点。上房多以窑洞为主,配房多以平房、瓦房为主。

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证了狼窝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村民中流传着“魔天岭”“狐狸岸”“望乡台”等传说故事。村民梁蕴甫撰写的《职业教育法令汇编》,梁成芳撰写的小说《早春语言》《酒运》《时光》《老人夜话》《成子》《木屋》等,在不同时期出版。清代成立的戏班,曾演出《二进宫》《九件衣》等多部晋剧,现代戏《洪湖赤卫队》《红灯记》在当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被称为“井陉第二剧团”。高二欧、梁占忙书法、绘画风靡一时。梁保泰、梁根槐精湛的医术闻名乡里。梁四、马铺仿生多年至今工具尚存。剪纸艺术曾为多少村民送去祝福。巧夺天工的绵右渠大桥横跨大沟东西,水龙泵扬水站的落成,也成为狼窝村独树一帜的石头建筑与现代技术的结合。狼窝村自古以来注重教育,所以留有“文化村”之美称。

狼窝村风光秀丽,人杰地灵,古村落承载着狼窝村的历史,诸多物质文化遗产昭示着狼窝村的过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着狼窝村的文化生活。

民间传说

image.png

狼窝村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说较多,这些传说,充分体现了狼窝村人淳朴、智慧的特征,反映了村民朴素的愿望。随着村民的交流,这些传说传到了四面八方。

1)狼窝村村名的由来

明朝弘治年间,李氏一族由本县乏驴岭迁来,开荒种地,经过鹞子沟,在闲谈时,由梁氏先祖得知,此处土地肥沃,便于耕作,便随同李氏一族迁居于此。当时,干旱缺水,族人一同到东柏山挑水;又一族李氏居住东柏山,听到此处地广人稀,便于开垦,也迁至此处。

兄弟两人分居东西两沿,在互相串门时,发现西沿一处人已受害。几处人家到一起议论,此处虽然土地肥沃,但时常有狼群出没,真是到了狼窝里了,所以,狼窝由此得名。

2)明珠石的传说

明珠石位于村东头老母庙楼阁外,此石约三吨重。因在村沟边,汛季发大水抗水,有人念想除去此石,并在石头上凿好楔窝,准备破坏它。忽一日,一名人到此看到后说:“此石是巨龙口中的一颗宝珠,动它不得,这对村里人畜的安宁至关重要,破除此石有弊无利。”尔后,村人才放弃破除它的举动。至今,石上还有当年凿出的楔窝。

3)鸡鸣界的传说

鸡鸣界位于村东北1000米公主峰与风吹岭交界处,是狼窝到西柏山的必经之路。

据说,原来有一家在此山凹中开荒种地养鸡。一只大公鸡每天黎明跑到两山交界处打鸣,让两村人都听到,催人下地,尔后人们便把此处取名为鸡鸣界。

4)望乡台

在村南约1000米处,有一土嘴平台。据说,原来有一美女与一男子自由恋爱,由于女方家极力反对,阻止婚事,此一女子一气之下就摔死在此平台下,人们就把她埋葬在平台下。每天晚上,人们都能听到有唱歌的声音,传说是女子阴魂不散,思念家乡,人们便把这一土台取名为望乡台。

image.png

文:井陉文联、狼窝村

摄影:杜建文、何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