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故事——南横口村传说故事(一)

南横口村

2021-03-14
井陉文联 0   |   1


 

传统村落保护 

image.png

南横口村传说故事

南横口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五公里处,绵河与甘陶河汇流处,平涉公路穿村而过,石太铁路为界西临北秀林,绵河为界与北横口隔河相望。村中有居民1200余口,均为汉族,耕地760亩。是我县陶瓷业、手工业的发祥地。

南横口村地势相对较高,属丘陵地,村社错落,道路斗柄蛇形,仿佛山寨,村中居民多为马姓,故原村名为马家寨。据唐建兴善寺碑文记载,西汉时就已建村,因村庄坐落在绵河和甘陶河汇流处,两河互为纵横,故取名为横口。居住在绵河南岸的以方位称南横口,故南横口即为现村名。据《井陉县志》记载,南横口为战、汉古墓群,又记载南横口是龙山、先商文化遗址,距今有40003600年左右历史。由此可证,南横口的先人远古时期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同时记录了千年古村的历史进程。

南横口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村西北有传说中的龙骨化石,现保存基本完好。村北杨树岭的梯田内,发现的龙山、先商文化遗址,村东南发现战、汉古墓群,为我们揭秘了战国和两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村东河滩矗立有正太铁路桥东遗址和村边路基、涵洞,村民马雨生家中的车站,现有“售票处”石刻一处。旧小学有缸房及造酒厂,马冬爱为我县知名酒师。村中古槐树两棵,已逾千年,庙宇六处,石碑三通,古井四眼。

image.png

在众多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两处最为著名。一是古磁窑遗址及其产品和生产工具。早在唐宋年间,就有村人建窑烧碗,产品不断创新。明清时期,以烧制黑釉罐、坛、碗为主。清朝时,村内主要为白瓷窑场,烧制青花瓷及窑变产品。窑变产品曾充作贡品,呈送光绪皇帝。解放初,全村碗窑近百座,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各窑组均具有自己的堂号,在石家庄、鹿泉等处设有销售点,主要负责产品的营销。彼时产品种类繁多,销路广阔,工人队伍由本村村民扩大到十里八乡的村民。1956年公私合营后,陶瓷厂外迁,村内停止生产,但仍有古窑14座,保存完好。烧制的产品及生产工具、生产工艺仍有一定数量的保存,如石轮、碾轮、陶土等。二是房屋的建造。南横口村的古房屋可分为匣钵炉渣房和砖木瓦房两种。用匣钵砌墙,炉渣和石灰作拱形屋顶建造房屋,是南横口建房的特色。匣钵是为防止在烧制时碗与火直接接触而制造的圆柱形陶土器皿,碗烧制后即被弃用,故全村存有大量匣钵。人们变废为宝,就地取材,用它来砌墙盖房,既方便又节约。用废炉渣与石灰混合后作房顶,坚固方正,冬暖夏凉。砖木瓦房以马家大院建筑群最具代表性,马家大院为三进式穿堂院落,四梁八柱,砖木式瓦房,是清朝咸丰年间士绅马席珍、马贡珍兄弟二人的住宅,分南北两院,均为前后两院组成。北院东侧有三代帝王师祁寯藻题写的“孝悌忠恕”石刻匾,该石刻仍镶嵌于书屋正门上方。除此之外,村中还保留有土窑和平房若干。

image.png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这些古老的文物、遗址和老房屋已为数不多,且亟待保护和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