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故事——吕家村传说故事(六)

吕家村

2021-03-14
井陉文联 0   |   1

 

传统村落保护  2017-09-12

image.png

5.吕家的四合院

吕家建村600年,古民居依山而建。以明清代四合院为主,共有76处,最具代表风格的有12处,保存完整的有8处。129师长生口伏击战指挥部旧址和邓小平旧居,是吕家极具风格的古民居,也是村中数一数二的石头建筑四合院。

福寿院(129师指挥部旧址),此院座北朝南,建于清末民初。门楼为歇山式青瓦双坡,砖石木制结构。其特点:外照门,内互屏。因门庭携有“福寿”二字,故人称福寿院。跨石阶进院门,从隐屏东西方向进入院内,石屋石墙石月台石头铺地,连供奉天地的神位都是清一色石头精雕而成。正屋是一明两暗圈式窑洞三间。东西厢房各为四间均是双门双窗。在月台东西方向风道处各安置一门。出东门北侧紧靠正房山墙建一耳房,是存放农耕工具小库。库内存放一块长约67尺,宽2尺的木板,只要把木板往街巷两房顶之间一架,便可通过木板串街过巷,来去自如,巷道变通途,能进能退,攻守自便。出西门可进入西院,攀上层层石阶可抵房顶的“房上房”,平时储粮存物,战时可登高了望。福寿院能成为129师指挥部,可谓百里挑一,独具慧眼。村民称福寿宅是革命宅,胜利宅,光荣宅。当地民谣:“福寿宅福寿宅,福寿名宅贵人来,吕家来了邓政委,吓的鬼子叫娘爹。”

新院(邓小平旧居),此院座南朝北,建于清末民初。是享誉吕家第一大宅院的石头建筑四合院。当年该院家族祖孙三代有78个劳力,其中34人会石匠,又身强力壮,依靠自家劳动力建盖,农忙种地农闲建房,夜已继日,历经三年才建成此院。此宅大门外西侧是两方石碾和一副石磨。是二层建筑式的抱厦门楼,石墙瓦顶石屏风。南正房为石头窑洞式建筑共四间。天地神位有“天高降百福,地厚纳千祥”对联,横联为“大德曰生”,均为石刻,两侧配二龙戏珠浮雕飞檐。院东南侧设置侧门,从侧门进入登13级石阶可抵达房顶。

19382月时,北正房窑洞四间为,邓政委办公室,卧室,警卫室,作战参谋室。东西厢房为指挥部人员办公室。

6.闪光的青石路

吕贵(82岁)在当教师期间,多次给学生们讲述刘邓首长进驻吕家的故事,退休后也常为游人讲解那段历史。他经常独自走在这条青石小路上,本来两分钟可以走完的路,却能走一个多小时。吕贵深情地说:“我走在这条路上,感受伟人坚实的足迹,体验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

在村中流传着石头发光的故事,都感到非常惊讶。有许多村民夜间出门,远远望去,这条青石小路铺设的块块石头,却如天上的点点繁星,闪闪发光。于是互相述说,又增添了这条青石路的神秘感。村中有人站出来解秘:那是游人的脚步把石头擦亮,在月光下反射的现象。石头发光的故事,更引起村民对红色革命遗址的珍惜和爱护。村民们说:刘邓首长在吕家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这些石头不单单铺在吕家的道路上,而是铺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在打败凶残日寇的功劳薄上,这条青石小路也有很大的功劳!

7.传奇红嫂救伤员

19382月,八路军129师指挥部,在吕家这座石头四合院里,刘邓首长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这座四合院承载着伟人闪光的历史足迹,也记录下吕家人救助八路军战士的传奇故事。

这座四合院的女主人尹金娥,是村民吕三奎的爱人,她19岁守寡,无儿女。与公公,婆母,大伯哥和侄子生活在一起,用汗水和艰辛勤俭持家,后来因做事细致威信高,被推举为操持全家事务。她沉默寡言性格内向,极少主动与周边邻居来往,所以村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名子,只知道姓尹,因她丈夫在家排行老三,就背后称她为三寡妇。

尹金娥沉默寡言,却性格善良深明大义。在那残酷艰难的岁月里,她曾救助过一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把伤员隐藏在西侧院。家中生活清苦,她宁可和全家吃糠咽菜,也把粮食省给伤员。她用白酒代替典酒为伤员清洗伤口,让侄子上山采草药熬制外用,精心护理一个多月才全愈,临行时备好衣服干粮水罐,又凑了几块大洋做路费,连夜送战士出村上路。那战士没有辜负尹金娥的救助,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南征北战多次立功,因为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军官。解放后,当年的八路军伤员,如今的解放军军官携夫人带礼品,千里迢迢故地重游吕家村,亲自登门感恩救命恩人尹金娥,一进门就热泪横流长跪不起,连呼“恩人!

尹金娥一直把这段经历深藏心底。谁知,那位军官来到吕家,发现沧桑巨变,已无法辩认出那座四合院的位置,便向村人问路,并诉说出事件的经过。几位村民听后大吃一惊,眼中的尹金娥是位性格内向的弱女子,怎会做出这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消息传遍吕家村,人们非常佩服她深明大义无私无畏救助八路军伤员,为咱吕家村争了光。有人追问细节,她总是含笑不答。但是,这个只有框架没有细节的传奇故事,一直被吕家村人传颂。

 

 

文:井陉文联、吕家村,摄影:王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