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玉溪,感受古村落的传统工艺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胡底乡玉溪村

2021-04-11
王扎根 0   |   1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传统工艺支撑起了大部分社会的生活层面,各种技艺的工匠维系着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正常生产生活运转。曾经,工匠是玉溪村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铁匠、石匠、泥瓦匠……各类手工匠人们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图景定下底色。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时代的到来,这些传统工艺在逐渐消失。

01.铁匠

玉溪村受泽州传统的“匠文化”影响,小炉匠很多。这些小炉匠不仅能打造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还会加工不同材质的手镯和项链。他们肩挑风箱和炉具,走街串巷地活动在晋南一带,有的甚至远到甘肃和内蒙古。

图片.png

小炉匠打铁的工具其实也很简单,一个风箱,一盘炉火,一个铁砧,一把或者两把大锤,一个长柄钳子和几个坩埚,这就基本能够开工打铁和“圪炉锅”了。铁匠干的是一般都是体力活,吃饭凭的是力气。首先把毛坯铁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中煅烧,等毛坯铁被烧得通红以后,把它拿出来搁在铁砧上猛打。随着铁锤的起落,铁屑四处飞溅。经过若干次的锤打,铁坯就根据铁匠的要求变成了刀、斧、锄、䦆等各种形状的铁器。

图片.png

打镰刀、板斧等用具讲的是钢火好,这就是打铁的时候,把钢夹在铁中间一起打,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个环节掌握好了,打出的用具既锋利又经久耐用。 当一件东西成型之后,最关键的就是淬火了,铁匠把打好、烧红的刀放在冷水中一激,白烟蒸腾起来,这件器具就算是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

02.石匠

石匠从事的工作,可以采集石料,更可以将石料加工成产品。虽然说石匠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职业划分中不是很抢眼的代表,但是石匠却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职业,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离不开一代代石匠们默默的贡献。

石匠是对加工石头的艺人的俗称,村里以前很多家式用具都是以石头为材料锻造出来的。比如石碾、石磨、牛槽、门墩、井口以及建筑所用的各种石条等。

把日子碾碎

融进岁月之河

从此我们的生活

 便有了苦辣酸甜的味道

 

图片.png

那天

突然看到我家的石磨

它像一位被遗忘的老人

静静地蹲在老院的角落

 

石磨

刻满了历史的年轮

经历了多少个艰难岁月

痕迹越浅,时间越远

 

祖上

辈辈用着这盘磨

他们穷得没有牲口

只能没明没夜靠人推拉

 

他们

声声叹息,汗水汩汩

不知走了多少个日月星辰

却始终没能走出这个圈

03.木匠

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他们伸展绳墨,用笔画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匠从事的行业是很广泛的,除了家具制作,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都离不开木匠。

图片.png

木匠一般使用的工具有:斧头:用以劈开木材,砍削、平直木料;刨子;更细致地刨平、修饰木料表面;凿子:用以凿孔与开槽;锯子:用来开料和切断木料;墨斗:用来弹线与较直屋柱等;鲁班尺:丈量与校正角度等。

04.荆编

荆编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编织技艺,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史前文化的生产、生活活动,并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传统生产技能。玉溪村素有荆条编织的习俗,小到编篮编篓,大到打芭编筐,旧时会荆条编织的人很多。随着时代变迁,如今荆条编织这门手艺早已淡出村里人的生活,村里只剩几个上了岁数的人还保留着这门手艺。为保护、传承这门技艺,村里计划选出一两个荆编传承人,把这门老手艺延续下去,留住乡愁。

图片.png

随着村里老一辈人陆陆续续地去世,村里的人不再热衷于荆编了。会荆编的更是寥寥无几。很显然,荆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彻底地淘汰遗忘。

05.扎扫帚

扫帚的历史久远,常见于各文化中,举例如下:彗星长尾有如帚,故俗称扫帚星、扫把星等。事实上,“彗”字本义亦为帚。欧洲中古传说巫师可乘帚飞翔。参见飞天扫帚。历史上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我国。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做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图片.png

扫帚与笤帚有所不同。扫帚一般很大,是用扫帚草或竹子做的,用来打扫院子及其他面积大的场地及马路。而笤帚一般较小,是用高粱头扎的,用来打扫屋子。

06.绘画

民间绘画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因地制宜,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有更多的喜庆感。

20世纪80年代,张必富是村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画家。因受地方民俗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他高小毕业后,画墙报、写标语、办黑板报使他有了写写画画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与村里喜欢画画的长辈交流,虚心学习他们的壁画、烙画、漆画等艺术。后来,他画出的每幅作品都栩栩如生,很受群众喜爱。县剧团听说后,请他为剧团画了几幅舞台布景,没想到震撼了戏剧界,邻县剧团的舞台布景都找他画。可惜他英年早逝,给村里人留下的只是遗憾。

烙画葫芦是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所以也叫烫画、火笔画,它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玉溪村的王明亮为继承这门传统工艺,从2009年开始琢磨葫芦烙画。他种葫芦,画葫芦,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他的烙画葫芦作品深受大家喜爱。

07.面塑

面塑是农村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与民间习俗密切相连,贯穿于节日风俗、人生礼仪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玉溪面塑的材料包括枣山、节节高、大馍馍、枣糕及面猪、面羊、面兔等十二生肖,多为动物、花鸟,表现神话、传说、戏曲中的故事,象征吉祥祈福的寓意,表达广大人民追求完美、幸福、安康的愿望。说起做花馍,村里人说,这可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如果不是亲身实践,旁人是无法想象制作过程的复杂性和技巧性。做花馍要经过发酵面、做造型、蒸面、上色等多道工序。

08.剪纸

剪纸是玉溪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多为农村老年妇女的喜好。常用于婚嫁喜庆装点室内摆设。谁家结婚,便剪一幅“喜花”,贴在玻璃窗上。那是一个两头为囍字,左右配有龙凤呈祥图案,还有喜鹊、蝴蝶及花卉,吉庆的图案、精巧的刀工让人们啧啧称赞。即使在今天,剪纸这门艺术仍在民间流传。

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每一手工艺绝活,都显示着民间手艺人的慧心巧手,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同时,也无不见证着,传统工艺的盛衰沧桑。走近玉溪古村落,你会长知识、开眼界,更可使心情得到愉悦与放松。